百年路上的我們|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燃燒激情,石油報國

2021年04月25日10:57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觀歷史,浩蕩七十載,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肩負新中國“石油第一校”的使命和擔當不忘初心,秉承“問學穿石、修身誠化”精神砥礪前行,堅守“心燃燭火、矢志報國”信念,一代代石化學子從這裡走出成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的棟梁之材。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石油類人才的專業學校,建校至今,六易校名:前身為1950年建立的大連石油工業學校,1953年遷至撫順,更名為撫順石油學校,1958年成立撫順石油學院,1970年沈陽化工學院與撫順石油學院合並為撫順化工學院,198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復建撫順石油學院,由石油工業部領導,2000年劃歸遼寧省,2002年正式建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一切。工業強國、石油先行。煤炭、電力、石油成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其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燃料工業部於1950年4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在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上,中央燃料工業部決定在大連建立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前身——中央燃料工業部大連石油工業學校。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由此而建,並踏上了與國家建設發展休戚與共的奮進之路。

1958年遼寧省委決定在撫順石油學校基礎上創辦撫順石油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62年根據黨的方針政策,撫順石油學院由本科學院調整回中專學校。1970年11月遼寧省革委會發文決定,沈陽化工學院搬遷到撫順石油學校校址辦學,與我校合並后更名撫順化工學院,1978年,遼寧省革委會決定撤銷撫順化工學院建制,原沈陽化工學院部分遷回沈陽辦學。

直到1980年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撫順石油學院正式復建,隸屬石油工業部領導,之后,學院隸屬關系幾經變化。2000年撫順石油學院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遼寧省管理為主。

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成為學校發展史上新的裡程碑。2005年學校新校區建設基本完成,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再上一個新台階。從1953年大連到撫順的遷址,從學校到學院,橫跨半個世紀的更名往復﹔從青澀到成熟、從探索到堅定,變化的是與時俱進、變革求強的力量,不變的是為油而生,矢志報國的初心。

建校70年來,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始終高擎雷鋒精神旗幟,形成了“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的辦學特色,總結凝練出了符合學校實際的新時代雷鋒“五個一”精神,充分發揮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用,不斷豐富和創新學雷鋒活動的內涵、形式和方法。面對“立德樹人”的新形勢新要求,致力打造理論研究、課堂教學、文化浸潤、社會實踐、典型引領“五位一體”的新時代雷鋒精神育人體系。編寫《雷鋒精神教程》和《雷鋒精神概論》兩本教材,並作為本課程必修課,將雷鋒精神融入日常教學。

學校還建立了雷鋒精神育人展館,展館被確定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譽為高校雷鋒第一館。學校把雷鋒精神作為建校之魂、育人之魂,培養出大批具有雷鋒精神特質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大學生風華青年宣講團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最佳志願服務組織榮譽稱號。

經過70年的積累與沉澱,學校已經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為特色,工、理、經、管、法、文、教、藝等八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格局。建校七十年來,學校共計培養了十二萬余名畢業生。他們在中國石油石化等各行各業辛勤工作、開拓進取,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業界有口皆碑的“撫油現象”。

回顧過去,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在各自專業領域成就斐然的優秀校友,“撫油精神”享譽業界﹔放眼未來,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將繼續強化石油化工特色優勢和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特色,以國家一流學科和一流課程建設為支撐,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和外向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與石化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努力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應用型人才中行穩致遠。

七十年,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的青春年華賡續在奮斗路上。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