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由西安半坡博物館和沈陽博物院、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遼河畔史前文明之花——沈陽新樂遺址展”正在西安半坡博物館展出。此次展出的125件(套)文物,用11個單元向觀眾系統展示了新樂先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為了解遼河流域文明這一中華文明發展路徑上的重要支脈,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証。
新樂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遼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並把沈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來的5000年前推到7000年前,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史學界被命名為“新樂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
“斜口器” 溫暖了更多的先民
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館長曾陽介紹,此次展覽的11個單元,包括 “文明曙光-地球家園”“日出而作-農耕與採集”“漁獵荒澤-捕魚與狩獵”“畔河而居-聚落與生活”“凝土成器-制陶與使用”“鸞鳳歌舞-圖騰與崇拜”“遠古華裝-衣著與服飾” “玄妙莫測-煤精與石墨”“新樂文化-未解的謎題”“ 新樂遺址出土偏堡子文化、新樂上層文化文物展”等。
使用火是人類邁入文明時代重要的標志,但對於遠古先民來說,如何保存好這“星星之火”,並將火種傳給更多需要的人,是一項技術難題,而7000多年前生活在東北沈陽地區的先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工具,就是此次展出的一件造型奇特的陶器。這種器物是遼沈地區史前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學界稱之為“斜口器”,也有人稱之為“簸箕形器”或“異形器”。它敞口、斜壁、小平底,斜口呈“心”形或“門”形,整體為箕狀。
雖然它很像簸箕,卻不是用來收集雜物的,而是以取火、載火、傳火方便為目的而設計的——它多出土自火塘遺存旁,斜口設計不僅有利於火苗的採集,而且還能讓器皿中保存的炭火與空氣中的氧充分接觸,從而更好地起到助燃的作用,使火種能在較長時間裡保持半燃燒狀態。可以想象,在東北寒冷而漫長的冬季裡,一簇簇火苗正是依靠著這一“神器”點亮了更多的火塘,溫暖了更多的先民。
碳化木雕 充分展示了新樂先民高超的雕刻技藝和審美藝術
此次展覽選取代表新樂文化、新樂上層文化的典型器物,能夠反映農業、漁獵和手工業發展水平的石器、陶器等125件(套)文物。觀眾可以通過這些文物了解遼沈地區古代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情況,展現了先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
曾陽說,沈陽新樂遺址是我國北方地區一處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聚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位於沈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龍山路、新開河以北的高台地上。自1973年發現遺址以來,經過6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3000余件,發掘半地穴式建筑房址50座,確認這一地區存在上、中、下三種文化類型。上層文化以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鬲、甗等為主要代表,距今約3000年至4000年。中層文化,以磨制石斧、細石器和附加堆紋陶罐、壺、缽為主要代表,距今5000年。下層文化,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細石器、煤精制品、壓印“之”字紋深腹罐為主要代表,距今約7000年。
新樂文化層還出土有玉器、骨器、斜口器、高足缽、碳化谷物、赤鐵礦石等遺物,其中一件碳化木雕藝術品,雕刻的線條及紋飾流暢,抽象化的圖案更是舉世罕見。此次,這件碳化的木雕藝術品也在西安展出,它出土時已斷為三截,長38.5厘米、寬4.8厘米、厚1厘米,由嘴、頭、身、尾、柄五部分組成。除柄為圓柱形外,尾部以上均為扁平狀。圖案是由圓目、彎喙、菱形花紋的身體、細長的尾構成。在雕刻技藝上,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形態獨特,充分展示了新樂先民高超的雕刻技藝和審美藝術。
曾陽說,新樂文化有很多未解之謎,如新樂人的祖先是誰?新樂遺址與阜新的查海遺址是同一族群留下的遺跡嗎?創造新樂中層文化、上層文化的人是下層文化創造者的子孫嗎?新樂人的玉器、煤精從何而來?新樂人的墓葬究竟在哪兒?新樂人最后到哪去了?這些都有待我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