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辛苦了,要帶好一個孩子真是非常難。”在北京讀大學的楚楚,自從去年12月底放假回家,至今還未開學,照顧弟弟這麼久以后,她感慨做父母太難。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大學生進入了居家學習模式,一些二孩家庭的大學生與年齡差距10多歲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有了全時段的相處機會。幫家長帶娃,讓這群年輕人迅速成長。
起早貪黑,原來帶娃這麼累
這段時間,楚楚常被媽媽夸獎是個好姐姐,但她卻高興不起來。弟弟有時早晨5點多醒來,楚楚就要起床准備早餐,陪著3歲的弟弟玩了一上午,下午媽媽又安排她接著照看。
“你不知道我有多辛苦吧?”楚楚氣惱地和媽媽吵了起來,家人的贊賞有時會讓她懷疑,好像隻有帶弟弟的時候才有自我價值。在校時,自己是生活的中心,現在卻不得不考慮家庭中的角色,全天帶娃,難免影響到自己上課學習的時間。
胡齊今年大二,一歲半的弟弟早上6點多就會醒,爬到他的床頭扒拉。因為父母一早就出門上班,胡齊為了照顧弟弟完全沒辦法上早課。第一次給弟弟換紙尿褲時,胡齊對著哭泣的小寶寶手足無措,隻能一邊電話問媽媽,一邊照著做。胡齊有時會問父母,“我小時候也這麼調皮嗎?”“當然了,你小時候也一樣。”哄弟弟睡覺時,胡齊要抱著他在小區裡一圈一圈地走,有時一抱就是半小時,胳膊都酸了。
因為學校要求居家鍛煉打卡,胡齊在家裡鋪好了健身墊,剛剛躺好准備做動作,弟弟就從房間飛奔過來,順勢騎在他身上,然后雙手“啪啪”地打他的臉,“真的受不了,小孩子打人不知道輕重的”。看見切西瓜的刀,弟弟哭鬧著要玩,看著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弟弟,胡齊的內心有些崩潰。
今年24歲的小芮正在讀研究生,有一個比自己小13歲的妹妹,疫情在家,小芮擔負了妹妹的學習監督和課業輔導任務。有時候正和朋友聊得開心,妹妹進來問問題,她隻好立馬停下來給妹妹講題。有一次正逢生理期,小芮准備回家躺著休息,誰知剛打開家門,就被妹妹叫住,要給她聽寫語文生詞。看著妹妹那麼積極的份兒上,小芮忍著疼痛給她聽寫完了生詞。
科學育兒,媽媽覺得我帶得比她好
熟悉楚楚的朋友都知道,她是朋友圈裡的“晒娃狂魔”,這一次她更像一個“育兒專家”。待在家中照顧弟弟時,她關注了育兒公眾號,看育兒書,同時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起初,家人並不理解她費心費力“照書養”的做法。
弟弟今年3歲,有些敏感,聽到鞭炮的聲音都會嚇得不行,外公覺得小孩子太膽小了不好,楚楚很不同意:“他就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一定要改變他呢?”
在楚楚看來,膽小也有膽小的好處,不會去做冒險的事。回家后,楚楚發現弟弟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決定改掉他這個壞習慣。一開始,弟弟不停哭鬧,媽媽也埋怨。楚楚堅持自己的做法,不斷轉移弟弟看電視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弟弟能夠關閉電視獨立吃飯了。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孩子不乖,是因 為父母沒有努力去做,他們才覺得沒有辦法。”幫弟弟養成了更多好習慣,楚楚也得到了媽媽的認可。
正在讀研究生的尹紫有個14歲的弟弟。在她看來,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爸媽的陪伴,弟弟都比自己獲得的更多,但父母教育他的嚴厲程度卻不如自己,弟弟的學習習慣比自己更差,也缺少一些堅持的精神。
教弟弟做PPT、學習報、背單詞等,弟弟學業上的大事小事都由尹紫來輔導,同時也幫助弟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尹紫說,父母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大體上一致,在具體執行上卻不夠嚴格,他們總是抱著“做不到就算了”這樣的想法。尹紫的想法則是,凡事都要堅持不懈,不能輕言放棄。
陪弟妹成長,我也長大了
胡齊曾經很害怕小孩子,第一次看見小孩子都不敢抱,又輕又軟的,覺得一不小心就會碰傷他。換衣服,穿尿褲,喂奶,還要帶他玩,現在胡齊帶孩子越來越熟練了。
“太累了,太煩了,但是也給我帶來很多快樂。”看著弟弟對著自己撒嬌,抱著自己的大腿,奶聲奶氣地叫哥哥,胡齊覺得很溫暖,很治愈,看著弟弟的成長,自己也有滿滿的成就感。
剛得知自己有弟弟時,楚楚和父母吵了一架,覺得他們沒有和自己商量,也沒有考慮弟弟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壓力。當楚楚第一次主動抱起弟弟時,她突然覺得自己和這個小生命有一種“聯結”,心裡的感性佔據了主導,隻想著去陪伴他、照顧他。“我有時候會分不清姐姐和媽媽的角色”,總是想要給弟弟最好的東西,楚楚覺得,她好像把弟弟當成了另外一個自己。
在小芮看來,妹妹的性格和自己大相徑庭。自己從小不哭不鬧,是別人口中“安靜乖巧,聽話懂事”的孩子,總被父母教育要謙虛忍讓,察言觀色,做事也容易猶豫不決。在接受了妹妹和自己性格秉性不同的事實后,她認識到性格不同也不是壞事,教育小孩子還是要因材施教。
最新的網絡熱點,二次元的“梗”,弟弟比作為大學生的尹紫知道得更多,也因此成了她了解00后的窗口。現在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年輕化的思維,尹紫覺得弟弟對於自己知識的更新特別有幫助。很多人對生孩子養孩子沒概念,尹紫自己親身體驗過后,感受到了養育小孩的辛苦,也更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
“我以后也要生兩個孩子。”尹紫肯定地說,兩個孩子可以相互扶持,家庭氛圍更好,對小朋友共情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是有好處的。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的大學生均為化名)
湯春燕 記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