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2016年与全国同步开展脱贫攻坚。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肩负重要使命: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产业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生态环境产业扶贫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工作,创造全国同类地区可资借鉴的示范经验。为此,阜新市委、市政府在国家、省和各级相关部门支持帮助下,没有前路就探索前进,无可借鉴就先试先行,在实践中逐步取得试验成果。
扶贫改革先试先行8年,脱贫攻坚克难奋进5年,阜新向国家报告:现行标准下的973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其中,有30761人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197个贫困村全部销号;阜蒙县、彰武县两个贫困县不仅成功“摘帽”,而且在辽宁省县域经济总量排名中位次大幅前移。
在脱贫攻坚“硬指标”超过预期的同时,全市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开创了诸多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2015 年,全市197 个贫困村全部为“空壳村”。因为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197 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销号,村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阜蒙、彰武两个贫困县不仅实现脱贫“摘帽”,而且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域排名分别从2015年的31位、39位上升到目前的11位、28位。两县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49%提高到2019年的51.8%。
产业扶贫助推转型发展。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2 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51 个,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坚持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果品林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五业并举,实施扶贫项目,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9年底,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34%,成为全市第一支柱性产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特别是今年1—7 月份,农产品加工业增长10.3%,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经济6.3 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疫情和旱情的影响。
社会和谐稳定更加巩固。正是因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针对各类贫困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都得到了有效保障,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大为改观,许多矛盾和纠纷迎刃而解,农村信访量明显下降。几年来,全市共安置贫困人口就业31322人次、完成危房改造11363户、教育扶持62100人次、医疗救助35516人次、兜底保障32139人,贫困人口生活得更有信心、更有尊严、更加和谐,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将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开展了“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特别是加大了对197个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15年以来,全市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工程380处,17.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2019年,新建无害化厕所4000座,新增美丽乡村17个,“整洁村”实现全覆盖。
城市对外形象持续提升。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阜新扶贫的“车新模式”“集团帮村”工程等创新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省的肯定,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所提升。
干部作风更加扎实。广大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一线,走村入户,坚持问题导向,实打实地在帮扶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展现了党员风采,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几年来,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216支,选派驻村干部1113 人和684名“第一书记”。今年,全市各级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一线1.98 万人次,帮助解决问题1.6万个,成为阜新扶贫脱贫工作一线的“最美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