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阜新行动”
2020 年,阜新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进,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抓手,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全力以赴脱贫攻坚,确保实现决战决胜。
紧督严查,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面要打好疫情防控战,一面要组织复工复产复市,特别是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市长专题会等42次,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脱贫攻坚“百日攻坚战”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及“三查一访”、脱贫普查等政策文件30个,全面对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实行周调度、周统计、周报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志成和市长张成中带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先后15 次走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全市28名副市级以上领导先后两轮带头进村入户开展“三查一访”,入户走访300 多户,为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工作树立了榜样。各县区党政一把手亲自研究,深入基层,形成了以县区领导包片、乡镇领导包村、村“两委”和“第一书记”包户的“网格化”帮扶模式。
为确保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高效推进,市政府建立脱贫攻坚周调度工作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周四召开周调度会议,逐项调度推动重点工作进展,到目前已召开周调度会议18 次,解决实际问题115项,形成会议纪要和脱贫攻坚专报20期,下达脱贫攻坚问题督办单46项,并由市政府督查室实地督办落实情况,确保按既定时间节点推进实施。
今年,阜新市全力巩固提升帮扶成果,市委安排28名副市级以上领导,每人包保2个村,对56个项目村脱贫质量开展“回头看”,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全市已有68人次副市级领导带队开展“集团帮村”脱贫质量“回头看”,解决各类问题93项,协调各类扶贫资金2996.15 万元。
6月中旬开始,组织全市7000多名各级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大普查,通过镇村自查、县区交叉互检、市级抽查等方式,实现抽查入户率100%,累计整改各类问题787个,向乡镇下达问题交办单130份,确保脱贫攻坚问题“清零”。在省扶贫办统一组织下,先后4次开展了脱贫攻坚普查市际间交叉互检、脱贫攻坚普查“回头看”、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和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同时,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行业部门数据共建共享、一网通办。通过手机APP对贫困户信息进行核实录入,自动生成电子“明白卡”和“二维码”,直接打印输出张贴上墙,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持重抓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和解决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三保障”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对此,今年,阜新市将此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和硬性任务坚决完成。
今年,疫情稍缓,旱情复来,但是阜新人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市委、市政府倾全力组织县区、乡镇、村抗旱自救,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底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中全面做好抗旱自救工作的紧急通知》,结合脱贫攻坚普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和其他特困群众受旱情影响情况进行逐户摸排。安排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资金565万元,扶持受灾严重的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项目。对部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引导其到农事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和扶贫公益岗等实现务工增收。对于有可能因旱灾造成返贫或绝收新陷入贫困的低收入群体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及时救助,不落一人。
上下同心,干群戮力,阜新市脱贫攻坚在各种严重的灾害面前取得了超过预期的发展成果。目前,全市剩余659名贫困人口已全部稳定脱贫,20818名脱贫不稳定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5000 元,全口径97340名贫困人口中有42782人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稳定实现了贫困群众的“两不愁”,如期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三保障”。
健康扶贫求精准。家庭医生签约实现97340 名贫困人口全覆盖,2家大病和12家慢病定点医院及1193名乡村医生与37370名大病、慢病贫困人口开展签约服务,为全部贫困人口缴纳医疗补充保险973.4 万元。实行贫困人口看病免门槛费、不交押金先看病、“一站式”直接结算等制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充保险“四重保障”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5%。
低保兜底降门槛。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低保兜底政策助力脱贫攻坚有关事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制定17条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特惠政策,降低兜底门槛。将农村低保标准由4132元提高到5000元,增幅21%,共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13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危房改造加速度。先后组织开展5次贫困户危房存量统计,坚持就高不就低,降低危房评级认定门槛,突出前瞻性,将符合改造条件的危房全部进行改造,统筹使用住建、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的资金给予补助。同时,整合涉农资金,推进危房改造与“厕所革命”相结合,由农业农村部门按照每户4500 元的标准,为519户危房改造户同步配套建设室内自吸式水冲厕所,解决老弱病残人口如厕难问题,提高贫困户生活质量。全年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339 户,其中,C级1387户、D级952户。
就业扶贫多渠道。通过采取本地吸纳就业、对接外出务工、开发扶贫公益岗、“扶贫车间”务工等方式,多渠道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就业人数不降反增。目前已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6576人,较2019年增加30.41% ,平均月工资收入2500 多元。新增扶贫公益岗1462 个,全市累计达到2773 个,月工资收入830 元。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和国有企业招聘等途径,确保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全部能够得到就业安置。
教育扶贫抓落实。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已安排教育扶贫资金1200 万元,对5876 名各学龄段贫困家庭学生给予教育资助。其中,对1150 名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贫困学生每年补助3000 元助学金,对4216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解决校服、伙食补贴和校车补贴,对510 名幼儿每月发放100 元生活补助,对2020年考入大学的365名贫困大学生给予每年3000 元定额补助,并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对接受技工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落实每生每年3000元补助。
饮水安全工程在持续。利用省以上项目资金7080 万元,新建和改造农村饮水工程82 处,改善提升5.7万农村群众的饮用水条件。目前,正在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部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完成了序时节点目标任务,12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通水运行。
脱贫致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摆脱贫困是底线,共同富裕是目标。阜新市把解决贫困问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生态化、产业经营规模化、城乡资源一体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三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大路上。
全市注重发挥扶贫资金捆绑使用效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扶贫。年初以来,全市共确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4个,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3亿元,对具有成熟渠道、稳定收益的大项目优先扶持,资金收益提前返还,年收益率8%以上;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88 户、3585 万元,重点用于发展脱贫产业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大小结合、长短兼顾,一方面,重点推进生猪和肉牛养殖、中润马铃薯种植和深加工等长效“大项目”,通过入股分红方式为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收入来源,年初统一实施的2万亩中润扶贫土豆种植项目已喜获丰收;另一方面,结合抗旱保脱贫实际,因户制宜发展“五小产业”等短平快项目,实现种植业损失“五小产业”补,确保贫困人口收入不降低。同时,通过整合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和废旧校舍改造、招投标新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共投入扶贫资金2835 万元,建设运营“扶贫车间”152 个,约占全省“扶贫车间”总数的40%;实施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原件、电商扶贫等项目28 类,安置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1160 人,人均月工资1500元以上,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更为重要的是,全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积极组织动员省、市、县三级684 名“ 第一书记”将扶贫与扶志、扶智同步推进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就业技能和科技技能培训等35期、1580人次,通过致富带头人引领示范,让贫困户掌握脱贫致富的真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彻底断掉“穷根”。挖掘身边典型,讲好“脱贫故事”,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脱贫致富典型65 期,用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强化社会爱心人士和驻村干部矢志扶贫、决战脱贫的使命担当,激发贫困户“宁可苦干、绝不等靠”的内生动力。
同时,今年全市着力巩固提升扶贫改革的各种创新模式,持续取得新成果。
电商扶贫助农工程取得新突破。阜新市制订出台了《2020年电商扶贫助农增收实施方案》,创新“电商带货+ 品牌培育”模式,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打造了三大网红直播基地,培育了六大电商销售平台,创建了阜新花生、阜新甘薯等十大电商扶贫特色品牌,年电商销售额达5000万元,切实提高贫困户实施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断做大做强贫困村脱贫主导产业,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助力。
产业项目规模经营模式产生新效益。在彰武县开展土地互换并地改革试点,把农民手中细碎化的土地化零为整、变小为大,目前已建设村级扶贫农场55个,发展规模化订单产业项目68项,打造万亩基地2个、千亩基地4 个,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有益经验。
生态扶贫模式获取新进展。阜新市支持彰武县实施草原恢复、造林绿化、柳河治理三项生态扶贫工程,通过土地流转、生态补偿、劳动务工、发展生态产业等方式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探索新路子。
科技扶贫模式展现新作为。阜新市借助省农科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全面推广“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人才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