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的“阜新实践”
体制机制改革是所有创新创造的原动力。在扶贫改革实践中,阜新市以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统筹推进为原则,坚持“七化融合”,全领域、全方位探索建立符合阜新实际、体现阜新特色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
党建引领全程化。阜新市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坚持将党建引领贯彻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全过程,凝聚脱贫合力,筑牢战斗堡垒。
全市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有力抓手,坚持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注重从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中培养村“两委”成员。积极推进“一肩挑”工作,全市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9.7%,位列全省第一位。克服财政困难,推动全市在职村干部基本报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党建工作经费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并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机制。
推动力量下沉。全市先后分两批次大规模选派到乡村工作干部864 名,进一步充实了脱贫攻坚工作力量,共帮助乡村党组织制订发展规划2326 份,整修村路331 公里,协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573 万元。蹲苗式选派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选调县区4 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扶贫办培养锻炼。在市委党校学员中抽调128 名年轻干部组成31 个指导组,深入全市农村扶贫脱贫一线开展拉网式排查,督促整改制度落实等方面的问题1937个。
创新党建载体。全市创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开展了“党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载体创建活动,为贫困户量身打造扶贫项目。2019年,69个扶持村项目全部完成,2020 年全市共确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扶持村68个。开展“千千结”活动,组织全市机关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子”,共同发展“一村一品”农业项目312个,争取和投入致富项目资金1.4亿元。
生产经营规模化。全市着力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深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改革,创造性开展“互换并地”改革,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有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释放生产要素最大效益。
2014年,彰武县被国家确定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县。通过土地确权,全县新增耕地40万亩,平均每个村增加2200亩,按每亩50元租金计算,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
为了更好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规模经营,全市通过租赁等方式改革,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到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22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30.2%。
彰武县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并地改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彰武县已累计并地97 万亩,地块由并地前的44.2万块合并成12.4万块,涉及农户5.4万户、人口19.6万人,改革成果突显。
城乡资源一体化。全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统一,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城乡企业与产品、资源与资金的有效对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全市充分发挥城镇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受益。通过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引导“农牧集团”“阜新鲁花”“正远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结对贫困村,开展生产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为了整合花生产业资源、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市政府协同省农发行成立了阜新花生产业联盟,构建了一个产业联合体。通过产业联盟平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花生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让每个从事花生产业的农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全市大力探索“飞地经济强乡镇、项目收益促扶贫”的模式,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出台《阜新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确定了财政收入分成、统计指标共享等系列鼓励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共落地飞地项目238个,计划总投资405亿元,每年带动8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通过整合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和废旧校舍,引导形成城市资本参与改造、招投标新建、村企联建等模式,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2835万元,建设运营扶贫车间152个,约占全省扶贫车间总数的40%,安置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1160 人,人均月工资1500 元以上,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全市将电商经济导入脱贫扶贫。制订出台了《2020年电商扶贫助农增收实施方案》,创新“电商带货+品牌培育”模式,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培育乡镇助农直播间和扶贫网店及网络扶贫达人。阜蒙县申报成为全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彰武县申报成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打造了三大网红直播基地,培育了六大电商销售平台,创建了阜新花生、阜新甘薯等十大电商扶贫特色品牌,年电商销售额达5000万元。
产业发展生态化。按照生态产业化、经济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推动资源型城市解决生态短板问题向生态良好、产业发展转变,阜新市以彰武县为试点,开展了生态扶贫试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科学叠加、良性互动,真正走出一条“生态扶贫”新路子,有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18年以来,彰武县实施了草原生态恢复、造林绿化和柳河治理三项工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在生态建设中夯实脱贫致富基础。草原恢复工程规划总占地150万亩、覆盖7个乡(镇),核心区涉及5807 户、12368 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旅游服务等方式受益,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全县探索林下经济扶贫模式,发展林地面积176万亩,森林覆被率达34%,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值91.6亿元,林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9650元。
同时,彰武县探索综合治理扶贫模式,今年正式启动的柳河治理工程规划总投资30亿元,新建堤防工程和城区段景观带,实施土地开发整理5 万亩,通过生态补偿、劳动务工、发展生态水稻种植等扶贫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从根本上提升沿岸7491户贫困户的脱贫质量。
各方力量集约化。在大扶贫格局中,全市着力改变仅依靠政府资源开展扶贫工作的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
“集团帮村”模式是阜新市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创举。探索建立了由市级领导带队,市直单位和重点龙头企业为成员,组建若干个帮扶集团。以每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帮扶集团对口帮扶1个深度贫困村,形成市领导带队、牵头单位组织、综合部门协调、市直部门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帮扶、县乡(镇)干部包村的“集团式”帮扶格局。目前,全市已先后4 轮帮扶深度贫困村56个,解决帮扶资金44183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89个,使1.5万户、4.6万人口直接受益,年人均增加收入1850元,多数村已成为阜新整村脱贫示范村。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产销联动、助力脱贫的原则,成立了全省首家集农产品产、加、销于一体的阜新农产品产销协会,形成了阜新的“协会帮扶”模式。通过统一的业务对接,协会先后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北京央联食品协会、深圳中际烘焙协会等单位建立业务联系,帮助协会成员及贫困村在各地搭建了系统的销售平台,为成员企业及贫困村参与全国性竞争拓展了市场。目前,已帮助农民销售产品35个品类,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
全市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力转化成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路径,借助省农科院的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全面推广“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7 项,组建8 个扶贫共建专家团队,助力贫困乡村高质量完成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促进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兴旺。省、市科技部门选派到乡镇的100 名科技特派员,组织开展培训120多次,现场技术指导395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502 人次,带动贫困人口14708人。
全市还创新“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退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农村能人,领办上百家合作社,吸收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马亮、赵言等能人先进典型的扶贫做法被广泛推广。
金融助力产品化。全市着力开发金融产品,开展金融支持,破解资金难题,助力扶贫改革,既增强了贫困户现代信用意识,又能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全市大力开展小额信贷支持试点工作,加大相对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的小额信贷支持力度,确保有意愿、符合条件的户应贷尽贷。现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88户、3585.4万元,2020年上半年增速列全省第一位。
为了实现贫困户“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动力,全市开展了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特别是在彰武县,重点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了现有土地资源,已经办理抵押贷款业务2800 笔、1.5亿元。
阜新市还创新配备“金融扶贫助理”。会同省农信社先后分三个批次,从阜新农商银行、阜蒙县联社、彰武县联社择优选派263名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级党组织工作,任金融助理。在此基础上,创新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开办“涉农创业贷”,为乡村产业项目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开办“快捷贷”,帮助农户开通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循环贷5万元权限,实现农户小额贷款即时申请、即时到账;开办“金信致富带头人贷款”,重点扶持各村致富带头人,2019年先后发放“金信致富带头人贷款”23 笔、460万元。
资金管理项目化。对于备受关注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全市坚持以项目化的方式,突出重点,集中使用,防止大而化之、“撒芝麻盐”,确保切实“扶”出成果、“改”出特色、“试”出经验。
探索整合扶贫与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新模式。将中央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与市本级配套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聚指成拳,形成合力。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确保扶贫资金投入与扶贫改革试验任务相匹配,并优先投向能够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持续稳定增收的改革试验项目。自试验区设立以来,中央先后投入阜新市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2600 万元,市本级配套投入5881 万元,整合投入其他涉农资金9217万元,全部注入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
探索建立扶贫资金收益保障机制。阜新市明确扶贫改革试验资金不许投入到主要生产经营区域在本市以外的实施主体,严禁投入亏损企业。对新增投入的扶贫改革资金项目做好项目评估论证,按照“谁统筹、谁论证”的原则,并在改革试验资金投入实施主体前,与实施主体签订收益分配方案,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在项目持续期内获得稳定合理回报,确保贫困户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改革试验资金投入年收益率不低于8%。目前,投入项目均实现了这个目标。
探索建立资金、资产闭环管理机制。阜新市将通过扶贫改革试验形成的资产和收益纳入扶贫资产范畴,防止资产闲置、损失,严禁挤占挪用。建立完善了县级扶贫资产登记、产权归属、运营管护、收益使用分配和资产处置等管理制度,明确管护方式,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长期发挥效益。除已量化到贫困户个人的股权外,村级统筹投入形成的扶贫改革资产,在项目收益和本金退出后,重点用于后续扶贫项目、解决其他民生问题以及农村公益事业等。县及乡(镇)统筹投入形成的产业扶贫资产,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管护,资产收益重点用于促进本地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帮扶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中央资金及市级统筹资金形成的资产统一由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管护,继续作为扶贫资产发挥扶贫效益,真正实现改革试验资产的保值增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