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好人·匯聚遼河暖流

每一滴善意終將凝成生命的溫度

2020年06月14日17:08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人物簡介:

馮向東,2019年第一期“油田好人”,類別為助人為樂。1977年出生,共產黨員,興隆台採油廠作業五區歐五站副站長,盤錦市五星級志願者,曾榮獲興隆台採油廠道德模范、十大文明家庭、作業區崗位之星等多項榮譽。

6月1日清晨,作業區早會結束后,馮向東坐上了前往歐五站的班車。一天的工作安排剛在腦海中落定,靠在椅背上的他似乎又想起了什麼,便拿出手機,翻看“盤錦造血干細胞志願者群”裡的聊天記錄……

“受疫情影響,我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組織線下活動了,大家就在微信群裡交流信息。”馮向東告訴記者。

“滴……”手機不時響起新消息的提示聲,將馮向東的思緒拉回到了2014年12月23日。

入冬多日的沈陽,路旁積雪開始消融。解放軍463醫院509病房,躺在床上的馮向東雙臂扎針,血液從右臂流出,經過分離機收集造血干細胞后,再回流到左臂。隨著造血干細胞慢慢聚集增多,採集袋呈現出了鮮亮的粉紅色,透著生的希望。“真是個熱血的漢子!”中華骨髓庫的工作人員稱贊他。

當天11時50分,兩名來自北京的護士攜帶印有紅十字標志的白色保溫箱,快速走出血液科病房。保溫箱裡便是被譽為“生命火種”的造血干細胞,受捐者是一名北京的小女孩。

整個採集過程耗時兩天,每天需要近3個半小時。躺在病床上,馮向東常常會想,那個小女孩幾歲了?病情如何?未來,她一定要樂觀地面對疾病,幸福地生活!

病床床頭櫃上,一個芭比娃娃和一張賀卡並排放著。馮向東說,娃娃是買給女兒的,賀卡則是要送給另一個“女兒”——遼寧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移植成功后,受捐者的血型等生理參數會變得跟捐獻者一模一樣,理論上,雙方比親人還親。

由馮向東口述,妻子張艷玲執筆,賀卡上寫著這樣一段文字:“雖然不知道你是誰,但你此刻的身體裡流淌著我的血液,緣分讓我們的生活出現了交點。這個世界,雖然充滿了各種意外,但愛讓這個世界分外溫暖,要用微笑面對你未來的人生!”

捐獻完成后,中華骨髓庫沈陽分庫向馮向東頒發了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榮譽証書,編號4662——全國第4662例。遼寧省則為141例,盤錦第7例,遼河油田第4例。

在朋友和同學的記憶中,馮向東熱情開朗,樂於助人,印象中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他卻“選擇了一條叫我們仰視的道路。”

早在2009年,馮向東就申請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了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願者。6年后,他第一次接到中華骨髓庫沈陽分庫打來的電話,詢問他是否願意向一名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馮向東沒有猶豫。“能夠拯救一個生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盡管個人力量微薄,但我想努力去改變一些東西。”馮向東說。

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后不久,馮向東開始擔任盤錦紅十字會宣傳隊隊長。從“獻血者”到“宣傳者”,角色在轉變,馮向東個人幫助他人的初衷也升華為了對社會責任義不容辭的擔當。雖然採油廠的工作很忙,但他還是牢牢地將這份責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和團隊一起制作宣傳單,到獻血車上宣傳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相關知識﹔組織宣講會,扭轉大眾過去錯誤的認知,招募捐獻造血干細胞志願者﹔定期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願者進行電話回訪,保証聯系暢通,避免志願者流失。僅在2018年6月到11月,馮向東和他的團隊就撥打了7800多個回訪電話。全年,他在工作之余,投入到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宣傳時間達到了648小時。

平時,馮向東還活躍在“遼寧省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家園”“遼寧省紅會捐獻造血干細胞服務大隊”等多個微信群中,推送活動通知,交流信息,分享經驗。這些年,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潛移默化中,一些改變正在慢慢發生。一個曾說他“傻”的朋友,現在加入到了中華骨髓庫,身邊越來越多的同事也加入到了無償獻血的公益隊伍。

馮向東說,讓更多患者擁有一份生的希望,他和團隊渴望著能做更多,也期盼著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份公益事業中來。

(責編:尹柏寒、湯龍)

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