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來說,家長能給予的最好的禮物是陪伴。陪伴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陪伴他讀書。大連有位作家葛欣,堅持為女兒講故事10年,最終把女兒培養成一位小作家。我雖然達不到葛爸爸的程度,但從孩子小時候起,也比較注重孩子的閱讀,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給孩子讀書、講故事,擴大孩子的閱讀量。每天晚上臨睡時,孩子躺在床上總是在喊:“爸爸,講故事!”這時,無論有什麼重要的事,我都會欣然放下手中的一切,為孩子讀起書來。
日子就這樣悄然而過,2016年的秋天如約而至,孩子上了一年級,成為一名小學生。學校倡導分級閱讀,一天,孩子把一本名為《棉花糖的夏天》的書拿回了家。這本書中有詩歌,有童話,有故事,編者從浩如煙海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悉心甄選名家名作,為讀者奉獻出183頁文字,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讀起來感覺很解渴。於是,我和兒子開始認真閱讀。
在這本書的十個單元中,孩子比較喜歡其中的“牽著動物的手”和“和動物一起走”兩個單元。動物的世界永遠都是那麼多姿多彩,這裡有爬得很慢很慢的小蝸牛,有為了吃蜂蜜而把自己變成一朵烏雲的小熊,有教算術的紅狐狸,有想變身的小老鼠,有不知道在哪裡睡覺的魚,有閉緊嘴巴的塘鵝,有會唱歌的蟬,有聰明的小綿羊……這麼多的小動物,深深地吸引著孩子,他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走進了神奇的動物世界,內心得到了豐富和升華。
閱讀讓孩子增長了愛心,有了保護小動物、和動物平等相待的意識。閱讀還讓孩子對昆虫產生了興趣,對它們的觀察更細心了。有一次在學校和同學一起觀察昆虫后,突然有了靈感,揮筆寫了一篇小文,我整理后投給《好孩子畫報》,經編輯老師修改后發表了。這是閱讀帶給我們的驚喜。
《棉花糖的夏天》中有一段話,我們非常喜歡:“哦,原來你的童年就像那火熱的夏天,色彩如此斑斕!而那些有趣的事就像那夢幻般的棉花糖,鬆鬆的、軟軟的、甜甜的,輕輕舔一口,一直甜到心裡。”我想,陪孩子讀了一本好書的感覺,也就像這樣吧,“一直甜到心裡”。
宋末的翁森在詩中說:“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這代表了古人的讀書情趣。對於我來說,陪孩子讀書,見証孩子點點滴滴的成長,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傳承下去,有更甚於古人讀書的樂趣﹔對於我們的家庭,也有極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