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和平區太原街街道升級防控版本 構筑網格化智能化標准化防控體系

2020年02月04日13:14  來源:沈陽日報
 
原標題:構筑網格化智能化標准化防控體系

2月2日,和平區太原街街道辦事處針對轄區交通樞紐多、流動人口多、商場旅店多、老舊小區多、醫院多等“五多”交織的復雜街情,進一步升級防控疫情版本,以智能化、網格化和標准化,織密防控疫情網,構筑高效便捷的防控體系。

昆明北街48號樓是典型的老舊小區,流動人口多,成為防控重點。自從沈陽站社區工作者在單元門上張貼《致居民的一封信》、進社區微信群的二維碼等多項信息后,家住一樓的單元長楊雨范就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外來進院的人員一律要登記並提示要戴口罩。一旦有外來人員入院,就直接報告給樓長。如今在太原街街道已形成,戶—單元長—樓長—院長—社區網格員—街道,五級防控網格體系。

如何讓那些“綁”在手機上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防控疫情的大軍中?太原街街道辦事處針對重點人群和普通人群進行微信登記“一鍵”分類。同時,太原街商圈的社區工作群、商戶群等不計其數的微信群都被作為政府疫情排查和宣傳的工作群,各群積極響應。幾天前,家住沈陽站社區的某醫院一位護士,因在微信群裡看到社區的宣傳后,主動給社區打電話,表示要對從疫情高發區回沈陽的父母進行登記:“我爸媽媽坐高鐵回來后,全程防護得很好,下了高鐵騎共享單車回來的。”現在,這位護士每天都將父母的體溫監測結果通過微信發給社區書記。

針對排查出來的外來人員跟訪,一個社區書記、主任等每天要打少則100個,多則300人次的電話。王純為記者打開一份《太原街街道辦事處疫情防控網格化工作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其中單元網格管理樹狀圖、電話排查工作模板、微信排查工作模板、入戶排查工作模板等一一在列,詳實而清晰。而這份《手冊》已經下發到全街道11個社區,成為社區工作者的防控疫情活“字典”。

(責編:王斯文、湯龍)

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