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榜样

创新英雄在“茨地”

——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2020年06月27日14:38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人物档案:

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现有职工93人,下设一个试井队、一个化验班。地质科研人员41人,平均年龄33岁,副高以上职称5人。三年来,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552万吨,占全油田的五分之一;2018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828万吨,占全油田的三分之一。部署滚探井、开发井224口,力促茨采厂三年增产10万吨。曾先后获得油田公司“先进集体”、油田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油田公司开发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茨榆坨采油厂,干部职工公认三句话:此地最有料,此地最有产,此地最有才。这里的“此地”,茨采人指的是“茨地”,就是茨采地质研究所。他们不仅推升了茨采的“三次腾飞”,更为千万吨有效稳产积淀了储量厚度,改写了建产速度,富集了人才丰度。

他们敢于打破藩篱、创新思维,硬是从荒漠里挖出了金豆子。

2003至2012年,是茨采最为艰难的十年,没有新区块、没有新储量,产量持续走低。“越是艰难,我们越得解开这道‘破’与‘立’的方程式!”茨榆坨采油厂总地质师兼地质研究所所长邵建中如是说。

经过近40年勘探开发的茨采,主力区块牛居、青龙台、茨榆坨的勘探找油,被业界称为“米汤里找米粒”。

“单块近瞧看不透,何不远观看个够?”茨采地质人视角一变,一下子“破”掉了牛青茨的各自为战、零打碎敲,“立”起了牛青构造带的整体认识、集团军作战。这样一来,原来三个油田区块的边缘区,瞬间成了中心地带,边角成藏的小概率变成了中心区的大概率。随着重新划分地层,重新明确接触关系,重新解释区域构造,一个沿茨东断层两侧成藏、平面串珠展布、纵向牙刷状分布的神秘画卷被徐徐打开,茨635、茨611-1、牛18 -1等富油气圈闭尽收眼底。负责勘探业务的副所长隋金栋表示,通过牛青茨宏观的广度延展,至少带出680万吨的地质储量。

“金苹果摘不到,金豆子有没有?”茨地人面对茨采断块的复杂劣势,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而是“破”掉了幻想,“立”起了路标。

他们打破藩篱、创新思维,勘探方向由高阶向低阶推进,勘探对象转向富油气区带中低部位。借助最新技术,通过海量工作,他们将地震解释密度由100m×100m提高到25m×25m,构造等高线密度由50m精确到10m,形成“微断层控藏、微幅度成藏、微砂体储藏”成藏模式,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近500万吨。“三微精细研究,意味着100平方公里的工区解释剖面线,要从200条增加到800条。”勘探室主任涂伟伟欣慰地说。

宏观拓广度,微观锉精度,让茨采地质人思维创新换来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在已审批的162口井位中,茨采地质所部署97口,有力保证了茨采勘探增储“干一年看三年”,为千万吨有效稳产积淀了坚实厚度。

他们勇于突破常规、创新实践,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储量不仅要能见产,更要快建产。如何快速建产,茨采地质人用行动给出明确答案:必须用颠覆性的创新节拍,唱响流程再造的“变奏曲”。

在开发建产上,他们变常规的串联流程为并联,实施开发“三搭接”:探井见了显示即搭接开发井部署,试油测试了即搭接新井报批,一报储量即搭接打新井。以滚探井牛612为例,今年6月该井一试油,所在区块的部署工作随即展开,等到明年年初报储量时,区块的井位审批足可完成。

换言之,一但申报了储量,即可规模开发。不仅如此,为了加速建产施工,他们还实施方案“三介入”,就是让布井的规划方案中介入投资保障、介入钻机保障、介入作业压裂等措施保障,让以往的“依次闯关”,变成了现在的“同时搞定”。

这种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并联模式,让茨采年平均打井数陡然提高了138%,产量增幅全油田第一,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的年产油40万吨的产能目标。

除此之外,他们为加快建产设计,组建独立的措施设计室,变“散装”为整合“打包”,大大提高设计效率;他们为加快审批产能井、侧钻井流程,联合组团,打包报批,省时既省力。

他们善于破解桎梏、创新机制,在科研团队建设上走出新路。

“建团育人说到底就是让每一名科技人员都能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党总支书记许晶淼解释道,“必须让我们团队的每颗螺丝钉都激情澎湃,彰显茨采夺油上产、担当奉献的精气神!”

为了让所里的每名科技人才都能展现出成长的潜质,历任所领导班子都始终坚持“轮岗轮训”式的培养机制。第一层次,是对新入职的年轻人,头两年进行全岗位轮训,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职业初选。第二层次,是对工作了一定年限,小有成绩的,择优选拔为技术骨干或室副主任,以承担更大的责任。第三层次,是对表现突出的室副主任,再进行若干次同级岗位轮训,待时机成熟提拔为室主任。

轮转过所有岗位的副所长牟勇表示,“曾经的轮训经历,让我现在和谁谈工作都有共鸣,和谁谈压力都有共情。这种全员优势,必将确保我们的团队始终干劲高昂,氛围火热。”

该所在团队建设上,除了多岗位的锤炼,还有科研项目的引领。他们一改以往各室立项一起干的“大锅饭”模式,而是引入竞争机制,让各室的主任、副主任、技术骨干各带团队,各搞项目,各自考核,按效重奖。原来一个室一年布井20、30口的能力,现在突然翻了倍。

不仅如此,他们还为优秀的青年团员量身定做“课题点亮青春”科研项目,常年开展“遇见最好的自己”青年论坛、“我们不一样”EAP大讲堂,以及为单身青年找对象、为外地青年办婚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这群年轻的创新英雄们没有后顾之忧,全心为油而战。

(责编:尹柏寒、汤龙)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