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群山之間,位於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的赫圖阿拉城,向來自各地的游客“講述”著400多年前的歷史。
作為清王朝的發祥地,赫圖阿拉城是記錄中國歷史和傳承民族習俗的重要平台,擁有汗王寢宮、昭忠祠、罕王井等一大批古建筑。
然而,這些重要歷史文化資源曾“養在深閨人未識”。“因為路程遙遠,別說省外,就是撫順當地人,都不愛去。”作為地道的“老撫順”,撫順市交通運輸局公路水運科科長崔萬壽道出了當時的交通之困。
2010年,古老的赫圖阿拉,再次見証了這片土地上的關鍵轉折。
這一年,隨著沈吉高速公路撫順境內路段的全線竣工通車,新賓縣由原來的交通“末梢”一躍成為“中樞”。歷經滄桑的赫圖阿拉也再度煥發出活力與生機。
數據驗証巨變。赫圖阿拉城景區黨支部副書記唐旭哲說,得益於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赫圖阿拉城的經濟效益近年來實現了翻倍增長。2010年之前,景區年接待游客不足5萬人次,經營收入約200萬元。近年來,情況最好時年接待游客接近50萬人次,年門票收入突破640萬元。
赫圖阿拉城往西5公裡外的清永陵,同樣成為沈吉高速撫順段的受益者。據介紹,近年來游客人數呈持續遞增態勢,每年接待超過10萬人。
道通則人興,路通則民富。在遼沈大地鋪展的高速公路,串聯起星羅棋布的歷史印記,也點燃了沿途村鎮的創業激情。
如今,游客走進永陵鎮赫圖阿拉村,總是會被這裡頗具特色的仿古建筑吸引。當地以清代四大功臣家族的四合院為原型,打造“功臣府邸”特色民宿,將滿族特色庭院、滿族火炕等民俗元素與滿族建筑融合,讓游客體驗滿族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赫圖阿拉村黨支部書記羅天成說,依托赫圖阿拉城在村內的優勢,全村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產業,村民的腰包慢慢鼓了起來。
隨著旅游升溫,“滿繡”“滿族地秧歌”“滿族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衍生品越來越受到游客青睞。
眼下,在赫圖阿拉村的興京滿繡坊,滿族刺繡娃衣的生產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興京滿繡坊負責人桑菊說,“交通流”帶來了“訪客量”,也帶來了“信息流”。正是因為客人提供了有價值的市場信息,桑菊和同事們才開拓了新的電商業務,為時下流行的手辦娃娃制作滿族刺繡娃衣,產品銷往全國。這項穿越百年風霜的老手藝,成為不少年輕動漫愛好者的“心頭好”。
現在,撫順人更期待高鐵。“我們將以沈白高鐵為契機,加強區域合作,與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新賓汗王宮等景區聯動,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線路,推動全域旅游產品提質升級。”新賓縣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辦公室主任范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