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沈陽市新增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確診患者為沈陽一位61歲的大爺。16日,在官方公布的行程軌跡中,熏雞架一天之內就出現了兩次。隨后,評論區畫風逐漸演變成“舌尖上的沈陽”,“沈陽 雞架”登上微博熱搜。同日,著名作家@廖信忠也參與這場美食討論並在微博提問:“雞架到底有多好吃?每回沈陽確診人員行動軌跡裡必有雞架?”截至18日18時,該條微博轉發超兩萬次、評論超三萬條以及收獲六十萬點贊。
“雞架”話題是如何一步步傳播出圈的?
“雞架是什麼?”在沈陽人民看來,作為餐桌、街頭巷尾的常見食物,雞架難能可貴地兼具美味與價廉兩種品質。5月17日,美食類自媒體“福桃九分飽”在微信公號上發表了文章《為什麼沈陽確診患者的行為軌跡裡必有雞架?》,文章不僅介紹了雞架的各類做法,也推薦了不少沈陽吃雞架的好去處。文章在微信上傳播甚廣,閱讀量當日已過10萬加。
與此同時,過往涉及到雞架的部分美食節目、紀錄片也被相繼挖掘出來,再度在網絡中引起傳播。紀錄片《人生一串2》中滋滋冒油的烤雞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在美食紀錄片《宵夜江湖》裡,更是將沈陽解說為“雞架消耗量最大的城市”。雞架與沈陽,早已在老饕嘴裡悄無聲息地緊緊捆綁在一起。
雞架為沈陽帶來極具煙火氣息的美味,沈陽也賦予了雞架多層次的內涵。假如請一個沈陽當地人來介紹,可能他也說不清楚雞架到底能有多少種口味。在下廚房官網搜索,以“雞架”作為主要食材的食譜多達18頁,包含炸雞架、烤雞架、鹵雞架、熏雞架、拌雞架、煮雞架、炒雞架等等。
城市與地方美食的傳播,往往是相輔相成。此前,網言網語“沒有一隻鴨子能走出南京,沒有一隻兔子能蹦出成都,沒有一隻鴨子能游出武漢”,既是調侃,也象征著外界對於一個城市最具特色事物的印象。沈陽雞架登上熱搜后,網民立馬在這句話后面又加上了一句“沒有一隻雞能走出沈陽”。更有網民作進一步詮釋:“沒有一隻雞能端著架子離開沈陽”。如今,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沈陽”二字,緊隨其后的聯想詞也包含了“雞架”。
作為熱搜新秀的雞架,在網絡中也“烹飪”了一場狂歡。在微博平台搜索“沈陽雞架”,相關話題高達23個,其中有三個話題閱讀量已經破億。
疫情下的樂觀心態,市井美食喚起鄉情與期待
背靠悠久美食文化的網民們能從流調行動軌跡信息中關注到“雞架”這一平民美食的身影、紛紛好奇沈陽的雞架到底“有多好吃”,這正好印証了“民以食為天”。社交媒體平台中,不少沈陽人現身說法,列數自己喜愛的雞架做法、品牌,並將其稱為“精神沈陽人”必不可少的城市民間小吃。不少其他地區的網民成功被“安利”,並表現出對沈陽美食的期待,提出疫情過后要去沈陽旅游,去親自品嘗雞架的滋味。沈陽籍演員林更新、大V@江寧婆婆也加入“雞架”討論大軍,表示了自己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出生於沈陽市的明星林更新點出雞架美味之靈魂——嗦勒
也有部分網民追溯雞架在沈陽流行的原因,認為可能與上世紀90年代規模化養雞、加工出口,以及當時民眾的經濟條件有關。如今,由“民間美食家”劉大爺引出的這款根植民眾生活與城市歷史、味美價廉的小吃,可以說已經成為沈陽人民熱愛生活的一種寫照。
由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發起的#沈陽文旅喊你吃雞架#話題傳播影響力也是不俗,也看到地方媒體正式接力話題、著手地方形象的傳播與市場營銷工作。
雖然關於“沈陽雞架”的信息來自於疫情防控流調行動軌跡這一嚴肅場景,但輿論場中對此的討論呈現出較為樂觀積極的心態,正面和中性的信息佔據主流。對於美食的討論不僅激發了當地人民表達對故鄉熱愛的心情,也引發了人們對其他城市旅游和美食的期待。
正如新華社發文指出,這種“跑偏”反映出我國民眾對疫情防控的堅定信心,但要想讓吃雞架的放鬆心情延續下去,落實防控措施、普及疫苗接種才是根本保障。
以小見大——生活符號為城市形象建設帶來新啟示
隨著網民對美食的熱烈討論,“雞架”迅速與沈陽這一城市相關聯,成為反映城市歷史傳統、行為方式、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城市生活符號。“沈陽雞架”的出圈,或可為城市形象建設帶來一定啟示,也是其他宣傳活動的有力補充。
無心插柳,客觀信息背后的真情實感。“雞架”的信息來自於流調行動軌跡這一客觀公告中,其目的絕非塑造城市形象,但是通過對普通市民生活情況的記錄,以一種客觀、真實的方式測繪出不同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在以往的流調公告中也可見一斑。對於城市形象建設來說,或許可以拓展“策劃—宣傳”模式以外的思路,在普通市民的真實生活中發現城市特色。
貼近生活、自發宣傳,今天我們都是“精神沈陽人”。得益於“沈陽雞架”的生活氣息,網民的情感共鳴更容易被激發。不僅沈陽當地網民開始自發宣傳,其他各地網民也積極參與討論,最終增進了不同城市民眾之間的了解,以一種更加平易近人和有活力的方式闡釋了城市形象。由此,城市形象建設或許可以更加根植於對地方生活符號的挖掘,通過調動網民和地方媒體、自媒體參與的積極性,自下而上地塑造和宣傳城市形象。
此次“雞架”的出圈,無疑能在各地網民“想去沈陽嘗嘗雞架”的聲音中窺見當地文旅產業未來的發展活力,也為建設更加立體、鮮活的城市形象提供了契機。(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南宇晗 楊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