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講遼寧助推西部鄉村振興故事

楊 競

2021年05月13日12:58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用畫筆講遼寧助推西部鄉村振興故事

《馬麥志》《馬成海》《布楞溝春天》等130余幅寫生作品,無論是人物畫還是風景畫,都在講述遼寧助推西部鄉村振興的故事。這些畫作均出自沈陽書畫院畫家之手。遼寧方大集團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走進西部擔當責任,展示遼寧企業風採。“五一”期間,本報記者跟隨沈陽書畫院書畫家一行18人赴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進行交流活動。

布楞溝村村史陳列館入畫

此活動由沈陽書畫院主辦,沈陽美術館承辦,以“展現脫貧攻堅成果 助推西部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首站來到東鄉族自治縣。東鄉縣過去是深度貧困地區,現今已經成功脫貧。遼寧方大集團參與其中,因貢獻突出,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此次畫家們用心、用情創作出一幅幅反映西部鄉村脫貧攻堅成果、展現當地獨特自然景觀的優秀作品。如沈陽書畫院院長於晨的《東鄉方大粉條廠》、劉偉的《黃土塬上又一春》等。

布楞溝村村史陳列館曾是馬麥志家的老宅,在這裡,馬麥志向畫家們講述了布楞溝的歷史、新貌和遼寧方大集團在布楞溝建設扶貧車間的故事。南玉春、劉旭把布楞溝村歷史面貌融入畫中,張寶澍則在畫中呈現出布楞溝扶貧車間。曹明說:“在這裡親眼見到脫貧攻堅的成果,公路、學校、廠房和為搬遷人口所建的住房井井有條地展現在這片黃土高原上。”

國畫作品《杏花第一村》捐給博物館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人文歷史厚重。這裡的炳靈寺石窟、丹霞地貌、東鄉縣民族博物館等,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在王佔魁、馬昕、朱國良、馬喆等畫家筆下熠熠生輝。東鄉縣民族博物館是了解東鄉族文化的一扇窗,內設“民俗文化”“民族服飾”等展廳,而在遼寧方大集團扶貧車間,繡娘們傳承了博物館裡民族服飾的工藝,於立學欣然畫下東鄉繡娘馬麥米乃的形象。

在遼寧方大集團南陽窪村扶貧車間,畫家們見到了26歲的東鄉縣大樹鄉南陽窪村村民馬林紅,她從一個農民成為產業工人。馬林紅說,在東鄉縣有9700多名群眾和她一樣在遼寧方大集團提供的就業崗位工作,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扶貧車間就建在村子裡,離家很近。現在,馬林紅的月收入保持在近6000元,她也從一名普通務工者晉升為扶貧車間主管,並被評為先進模范。曹明、劉建威等畫家在車間為她畫像,講述她與遼寧方大集團的故事。在扶貧項目全忠薯業工作的馬祖利哈對畫家說:“真的感謝遼寧方大集團在我們家門口建工廠,讓我們出不了遠門的人也能有班上,也能掙到錢。”

沈陽書畫院的書畫家還在東鄉縣民族博物館揮毫潑墨,由於晨、張寶澍、邵世鵬主筆創作的大幅作品《杏花第一村》捐給東鄉縣民族博物館,用藝術作品為東鄉縣百姓送去深情的祝福。

不斷深入生活進行藝術創作

畫家們寫生時,村民都圍著看。東鄉縣東塬鄉毛溝村72歲的村民唐佔霞說:“我沒看過畫家怎麼畫,這次算是看到,畫在紙上的畫還會這麼好看!” 田南竹在現場為唐佔霞寫了一幅“勤奮”。在現場,王中海和田南竹教毛溝小學小學生畫畫、寫書法,王中海還為孩子們畫像《山裡娃》。年逾古稀的畫家穆瑞彪畫了多幅作品,用動情的畫筆再現新農村景象。

畫家們雖然離開了東鄉縣 ,但脫貧攻堅給鄉村帶來的新氣象還在感動著畫家。於晨將“方大·沈陽書畫院寫生實踐基地”牌子挂在這裡,標志著畫家們將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創作道路上前行。於晨表示:“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縣發展特色產業項目,以產業扶貧助力當地脫貧攻堅令人感動。此次藝術家描繪的是東鄉縣的一方小天地,折射的是整個中華大地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美麗畫卷。之后,沈陽書畫院將組織畫家對此次採風活動進行創作研討,舉辦寫生創作展,以文藝力量助推鄉村振興。”

(責編:邱宇哲、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