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們︱沐浴著改革春風成長起來的大連民族大學

2021年04月05日15:08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在遼東半島南端,在浩瀚的黃渤海之濱,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大連,矗立著一所傳承延安民族學院“團結”精神,與“神州第一開發區”相伴而生,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大學——大連民族大學。

大連民族大學隸屬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家唯一設在東北和沿海開放地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是國家民委、教育部、遼寧省政府、大連市政府共建高校。她的誕生,完善了中國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區域和學科專業布局。

從1984年立項籌建至今,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民委黨組和地方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矢志不渝,探索出了一條在沿海開放地區發展優質民族高等教育的創新之路,是黨和國家探索發展新型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實踐。

1997年7月21日,國家教委批准學院正式建校,並定名為大連民族學院。從此,學校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櫛風沐雨 砥礪奮進

學校黨委帶領廣大師生繼承和發揚老一代創業者“艱苦創業、堅韌不拔、團結愛校、新校新辦”的優良傳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凱歌高奏,使在沿海開放地區綻放的民族高等教育之花更加美麗芬芳。

學校56個民族學子齊聚校園,擁有開發區校區和金石灘校區兩個校區,佔地面積1600多畝。設有21個教學科研單位,57個本科專業,涵蓋七大學科門類。現有教職工1200多人,在校生近1.9萬人,少數民族學生約佔60%,累計培養了畢業生5萬多人。

2018年,學校召開更名大學后的第一次黨代會,明確深入實施突出學科建設、突出高質量發展、突出服務國家戰略的“三個突出”戰略的發展思路。

學科引領 人才強校

學校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目前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近50%,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近90%,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約佔50%。教師中擁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等優秀人才140多人次。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等各種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的教師26人次。90%以上的專任教師承擔班導師工作,班導師隊伍建設經驗多次得到教育部、國家民委及遼寧省的示范推廣。

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43項,獲建成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擁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科研平台21個,學校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以及民族學、生物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20年又有6個碩士學位點通過評審。

學校獲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其中國家級5個﹔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門,獲批數量位居全國民族院校第2位、遼寧省高校第6位,獲批省級以上一流課程68門﹔累計獲批國家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大力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証和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本預科和研究生招生規模、生源質量不斷提升,就業率連續21年超過90%,是全國首批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踐行宗旨 服務國家

學校聚焦武陵山片區、“三區三州”“興邊富民”行動、“鄉村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國家戰略,把突出服務國家戰略貫穿學校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增加融入度,提高貢獻率。全力支持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推進與貴州省銅仁市、大連金普新區的校地合作,打造兩個校地合作示范區,累計派出119人次干部教師、10個科研團隊赴銅仁市擔任聯絡員。累計培訓民族干部2萬余人,培訓對象遍布15個省區。優秀代表阮成江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民委系統先進工作者”“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等榮譽,學校獲評“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立德樹人 弦歌不輟

學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努力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已與近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150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大連民族大學的建設、發展歷程,是一部堅定辦學、上下求索、團結奮進的創業史,是一部各民族師生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和諧發展的改革創新史,是一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兼容並蓄的民族高等教育發展史。

新時代的民大人,必將以國家需要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執著的努力,迎難而上,銳意進取,迎著大連民大高質量發展的燦爛曙光闊步出發、砥礪前行!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