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念奴嬌·赤壁懷古》……看到這些名家名篇,你還能想起它們的作者都是誰嗎?又是否還能隨口背出幾句呢?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跨越唐、宋兩個朝代的八位文學家並稱唐宋八大家,在國家文物局、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中首次集體“同框”。
2021年2月25日14:00,本次展覽策展人、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將通過“人民網+”客戶端、咪咕視頻客戶端,為中小學生和廣大網友上一堂博物館公開課,帶領同學們走進博物館展廳,來到唐宋八大家的文學世界,了解國寶背后的傳奇故事。本次公開課由遼寧省文化集團、遼寧省教育廳聯合主辦,人民網遼寧頻道承辦。
“在課本上的文言文中,每四篇中就有一篇是由唐宋八大家創作的﹔每背誦20首古代詩詞,就有一首來自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公開課主講人董寶厚介紹的這組數據,凸顯了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開課之前,我們先來一同預習公開課中會講到的幾個問題:
為什麼他們會被稱為唐宋八大家?
之所以被稱為唐宋八大家,是因為他們在跨越兩個朝代,歷時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倡導並推動了“古文運動”,引領文壇回歸到兩漢之前的質朴文風,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是何時“成團出道”的?
明朝的朱右(公元1314年—1376年)編纂了一本《唐宋六家文衡》,首次將這八人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看待。后來,明朝的茅坤(公元1512年—1601年)專門編選八人的文章作為學習古文的范例,並將之命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從此唐宋八大家之稱正式確立。
唐宋八大家都長什麼樣?
蘇軾的臉長不長?醉翁歐陽修帥不帥?王安石真的其貌不揚嗎?總是讓人記不住的“小透明”曾鞏到底長什麼樣?
在公開課展示的一組清代人所作的唐宋八大家的畫像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千年之前的“文學天團”的顏值和氣度。
唐宋八大家的畫像
唐宋八大家的字、號有什麼含義?
“子瞻”“子固”“昌黎”“東坡”……古代人不僅有名字,很多的文學家還有字和號。
據董寶厚介紹,字和號通常都是與一個人的名字和生平有關系的。“韓愈,字退之。‘愈’義猶勝,與‘退之’相對應,符合中庸。”
再以蘇軾為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東坡本是蘇軾黃州貶所的一塊荒地,他曾在此躬耕、居住,所以自號‘東坡居士’。”
為什麼韓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之所以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不僅因為他是八個人中最年長的,更是因為他的影響力。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是出自蘇軾所作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可以說是對韓愈一生的高度概括。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因此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為什麼說蘇軾把日子過成了詩?
提到蘇軾,你會想起什麼?是豪放的詞風,是造詣深厚的書畫家,還是樂於烹飪的美食家?
其實,蘇軾的一生,仕途曲折,屢遭迫害,還曾身陷囹圄,可謂歷經坎坷。但在數十年的被貶、外放生活中,蘇軾與山水相親,與佳肴美食相伴,保持著悠然自得、不溫不火的恬淡心境,真正把日子過成了詩。
為什麼說蘇軾和蘇轍之間是“史上最深兄弟情”?
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同為當時的大文學家,同時在朝為官,彼此的政治立場和人生經歷又有著驚人的相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膾炙人口的詞作,創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當時蘇軾被貶官到山東密州。在一次醉后的即興填詞中,蘇軾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將兄弟深情抒發得感人至深而又浪漫無邊。
三年之后,因為“烏台詩案”,蘇軾被下獄。擔心性命不保並牽連兄弟,蘇軾燒掉了很多手稿,並寫詩與蘇轍訣別。其《獄中寄弟子由》寫道:“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可見兄弟二人的感情深厚。
宋拓蘇軾楷書歐陽修《豐樂亭記》(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唐宋八大家有著怎樣的家國情懷?
唐宋八大家不僅在文學上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們也都有著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
韓愈曾說,“赤心事上,憂國如家。”柳宗元說道:“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蘇洵說道:“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蘇軾說道:“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蘇轍說:“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曾鞏說:“民安居足食,則有樂生自重之心。”
王安石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於天下。”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經歷不盡相同,雖然都飽經滄桑幾度沉浮,但他們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主張,高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涵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胸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共同把中華文化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們始終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至今仍滋潤著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收看方式
在各手機應用市場搜索“人民網+”下載客戶端,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請於直播開始前一天下載客戶端,以免下載通道擁堵,影響觀看。打開“人民網+”客戶端,無需注冊登錄,在直播前點擊開屏海報或首頁直播入口,進入直播頁面觀看。
(掃描二維碼,下載“人民網+”客戶端)
其他收看渠道
(掃描二維碼,下載“咪咕視頻”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