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怎麼過?每個人有不同的打開方式。11位來自不同高校的沈陽00后,選擇住進隔離點當志願者。他們用“疫”線的所見所感,交出了一份特殊的假期社會實踐報告。
大年初五來報到
大年初五,是千家萬戶吃餃子、迎財神的日子。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大三學生安宬宇帶上簡單的行李,跟父母短暫分別。他要去萬麗酒店集中隔離點報到,在那裡服務一個星期。
經過隔離點“點長”和工作人員的防護培訓和基礎工作培訓后,小安第一次穿上了防護服,戴上了面罩。“呼吸和行動馬上受限了,走幾圈就開始出汗、有點喘,跟想像出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初體驗就給了小安一個小小的“下馬威”。
隔離點裡最日常的工作就是消殺。工作人員把配比好的消毒液灌進消殺瓶,小安要背上它噴洒公共區域的各個角落。
“真的很沉,我是一個很壯的男生,背上都有點吃力。”小安很難想象,那些看著柔弱的女工作人員是怎麼背著消殺瓶樓上樓下地跑。
比起這些具體的防控工作,隔離點最需要大學生志願者“補位”的,是與外國友人的交流溝通工作。小安的英語口語不錯,為了當好翻譯,他提前做功課,查閱了跟新冠肺炎和核酸檢測相關的英語資料。
小安報到當天,就有一批境外抵沈的外籍人士住進隔離點,進行第一次核酸採樣。他跟在醫務人員身邊,給外籍人士逐一做解釋工作:“我們現在要做鼻拭子,可能會有一點不適,放心,醫生會非常注意動作輕柔,也請你盡量配合不要動,不然可能會加重痛感……”
“看得出,很多人是焦慮不安的。當我過去跟他們交流,他們感覺溝通非常順暢,就明顯地放鬆下來。”這讓小安很有成就感。
來當志願者,用小安的話說,是他“主動找上門的”。1月份沈陽啟動多輪全員核酸檢測時,他就想報名做志願者,當時實習工作還沒結束,沒能實現。而他的幾位同學已經付諸行動了,在檢測點維持秩序、登記信息。
“這次有機會到隔離點做志願服務,特別高興。爸媽也都很支持,二話沒說就讓我來了。”小安每天都會抽出幾分鐘視頻通話,告訴父母在這裡的工作情況,讓他們放心。
帶著課題上“疫”線
這個寒假,在鐵西區衛健局統一調度安排下,像小安一樣到隔離點服務的大學生志願者有11人。他們中,有8人是鐵西衛健系統工作人員的子女。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人文學院讀大三的趙一霖,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父親,鐵西區結核防治所所長趙剛,一直工作在防疫最前線。1月23日,趙一霖放假回到沈陽時,父親仍然每天忙於工作,難得見面坐下來聊聊天。
每周三,趙剛都要去機場接轉境外來沈人員,為了便於工作,很需要現場翻譯,趙一霖的醫學英語正好能派上用場,就帶上了她。“確實為我們減輕了溝通壓力,協調轉運也更有效率了。”看著女兒與外籍人士嫻熟的交流,趙剛很是欣慰和驕傲。
與父親並肩戰“疫”,趙一霖已是輕車熟路。去年6月,她帶著有關新冠疫情中新型醫患關系的社會實踐課題,來到父親工作的隔離點。一邊採訪這裡的醫務工作者和隔離人員,做問卷調查。一邊當志願者,協助工作人員運送物資、為隔離人員送餐。
“這裡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每個醫務人員都在做著看似日常的工作,但是堅持日常本身就是偉大的。”趙一霖對父親和千千萬萬醫務工作者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在她的課題中,也有了從一線見聞中得出的思考:“醫患矛盾很大一部分在於缺乏溝通,患者對醫生職業缺乏了解,而醫生如果能從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切入,對疾病的治療也是很有幫助的。”這也正是她就讀專業的一個研究方向,即如何在醫學中注入人文關懷。
2月初,趙一霖又到萬麗酒店集中隔離點做起了志願者,春節前兩天才結束服務回到家。而父親還是天天不著家。春節期間,境外航班正常抵達,需要轉運隔離人員。大年三十,趙剛也是在隔離點度過的。
“他每天都是上班的狀態,我和媽媽差不多都習慣了。去年春節,他們防治所緊急改造成集中醫學觀察點,比現在更忙,整晚整晚不回來。”趙一霖說,“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他,盡量緩解他的壓力。”
青春為槳翻“后浪”
這些00后志願者的加入,也給隔離點的“氣場”帶來了微妙改變。
一個個充滿活力的身影忙前忙后,讓嚴肅的工作區有了青春的亮色﹔與外籍人士無障礙的英文交流,無形中消解著緊張焦慮的氣氛﹔復雜繁瑣的英文信息登記,經他們手梳理得井井有條﹔看到隔離人員攜帶一箱箱沉重的行李,搶著上前幫忙搬運……
“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后浪’的力量,看到了未來。”隔離點的工作人員為他們點起了贊。而“后浪”們,也在用行動致敬著“前浪”們的勇敢逆行。
2月1日,是蘭州交通大學的李晗寧入駐隔離點的日子。對她來說,這一天有著更特別的意義。
一年前的2月1日,正處在人們初識新冠最為恐慌、疫情防控形勢最為緊張嚴峻的時期。她的媽媽接到緊急通知,入駐安置點做防控工作。看著媽媽收拾好行李箱,就要走出家門時,李晗寧忍不住抱住媽媽,在她耳邊說:“媽媽,加油!”今年,輪到媽媽給她鼓勵:“媽媽為你驕傲!”
“現在我們已經對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很了解了,還有這麼多的防護措施,處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裡。而且,我們只是協助做了很小的一部分工作。”在李晗寧看來,“當時,媽媽和她的同行們才是真正的無畏‘逆行’。”
對這些“小白”來說,隔離點的工作像是一個“新兵訓練營”。隨時都可能有接收任務傳來,每天都有一些突發的小狀況﹔好像有很多時間可以休息,其實又時刻處在繃緊的狀態裡。
“往年寒假,主要是在家裡准備各種考試,或者和同學聚會。今年進入了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而且作為一個真正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感覺大不相同。”志願者之一、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魏厚澤感觸頗深。
鐵西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是在春節期間,還有4位大學生志願者陸續進駐隔離點服務。為了確保疫情防控安全,志願工作將在他們開學返校的10天前全部結束,並在離開隔離點前做好檢酸檢測。
走出象牙塔,帶著心中的火與眼裡的光,深入“疫”線,感受奉獻與責任。這份寒假社會實踐報告,他們書寫得力透紙背。(記者 葉青 特約記者 王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