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日報探訪遼沈戰役紀念館

人民日報記者 劉洪超 辛 陽 姚雪青 朱 虹

2021年02月05日09: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天翻地覆慨而慷(崢嶸歲月)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四平戰役紀念館時強調,我們一定要牢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創業難,守業更難。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要很好學習了解黨史、新中國史,守住黨領導人民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7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戰役中取得偉大勝利。

  天翻地覆慨而慷。硝煙散去,精神永存!近日,本報記者探訪三大戰役紀念館,重溫那段崢嶸歲月,銘刻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遼沈戰役——

  曙光從這裡初現

  錦州,被稱為東北的“咽喉”,控制著東北與華北的通路。解放戰爭中,攻克錦州相當於封閉了東北國民黨軍撤向華北的退路。根據中央軍委指示,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揮師南下北寧線發起遼沈戰役。

  70多年前,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大決戰,在遼沈大地打響。東北大地上,雙方共計投入兵力160余萬,經過52天的鏖戰,東北全境終獲勝利解放,從而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948年9月7日,毛澤東起草了中共中央軍委《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將戰略決戰的方向選定為東北。彼時的東北,工業基礎雄厚,也是全國五大戰場中唯一一個解放軍數量超過國民黨軍數量的地區。

  位於錦州西北約20公裡的牤牛屯村,曾是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所在地。如今,借助紅色資源發展旅游經濟,這裡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遼沈戰役期間,西柏坡和牤牛屯兩個小村庄間往來電報近百封,黨中央通過電波,直接領導和指揮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決戰。”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保護中心主任李曼說。

  在錦州外圍作戰中,配水池戰斗最為慘烈。這裡原是日偽時期建設的一個鋼筋水泥結構的供水站,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與附近的據點形成了錦北外圍的防御體系。“擔任攻打配水池任務的是第3縱隊7師20團1營,他們提出‘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鐵的漢’的響亮口號。1948年10月12日8時,1營發起沖擊,激戰到傍晚5時,一個營最后能戰斗的隻剩下6個人。”配水池戰斗遺址保護中心主任劉軍在談起這段歷史時依然心潮澎湃。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集中主力70萬人,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余人。遼沈大捷,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10萬人。

(責編:湯龍、王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