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撫示范區社會治理管理指揮中心項目建設工地。
本報記者 董翰博
核心提示
“工作了這麼多年,走過不少地方,在我看來,沈撫示范區的審批速度和服務效能都是一流的。”日前,遼寧新坐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楷文因企業經營范圍變更,到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股權出質手續,整個辦理過程隻用了20分鐘。在體驗到沈撫示范區優質高效的審批服務后,王楷文對這裡的營商環境贊不絕口。
好的營商環境,是涵養一切創新與發展的土壤,背后離不開改革創新的助力。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沈撫示范區科學研判“時”與“勢”,辯証把握“危”與“機”,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時刻將改革創新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原動力,勇於挑重擔子、敢於啃硬骨頭,聚焦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開放創新等方面精准發力,攻堅克難,埋頭苦干,推動示范區改革創新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今年前三季度,沈撫示范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7%、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5.1%、稅收同比增長27.2%。
來之不易的增速,持續向好的態勢。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沈撫示范區這份沉甸甸的“經濟半年報”,成為遼寧經濟穩定向上的生動注腳,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瞄准痛點 從改革中找動力
這是一次讓企業出乎意料的辦事體驗。
“以往辦理竣工檔案驗收手續,經常是幾個月甚至半年多才能辦完,沈撫示范區推出的做法讓我們在提報材料當天就能拿到驗收合格証,使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不久前,萬科金域藍灣六期工程的檔案員張杰在拿到竣工檔案驗收手續后,對沈撫示范區推出的創新舉措表示贊許。
今年以來,沈撫示范區針對工程竣工檔案驗收中企業“整理組卷+檔案整改”周期長、費用高的問題,按照“四減”要求(即“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減次數”),推出了“一份原則”,使得建設工程竣工檔案驗收效率大幅提高。
以張杰所在企業項目為例,工作人員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了相同圖紙隻需一套歸檔材料的驗收方式,改變了之前相同建筑單體也要按照樓號重復歸檔的要求,避免了重復歸檔。如此一來,此次驗收的8棟樓隻需提供2套歸檔材料,與以往相比,企業組卷量減少了3/4。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更要充分依靠改革來挖掘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今年以來,沈撫示范區堅持科學化、系統化思維,聚焦用人制度、行政審批制度、金融領域創新、集體土地征收工作機制等十大領域,統籌推進40余項改革創新舉措,完善宏觀調控、激發微觀活力。
改革發展,需要人才支撐。今年上半年,沈撫示范區僅用時12天,就完成了涉及700余名不同編制人員的競聘上崗工作。此次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了學歷、資歷、身份、職務職級界限,將傳統有差別的干部身份管理轉變為無差別的人力資源管理,並構建了效能監察、績效考核、末位淘汰等競爭機制,目的就是為了全面激發示范區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讓“不優秀的人變優秀,優秀的人更加優秀”。
改革的節奏與著力點,要沖著經濟運行中的實際問題去。正是由於敢於“亮劍”,一項又一項關於體制機制、社會治理模式的改革創新舉措及成果相繼涌現:沈撫示范區推行的“一枚印章管審批”、信用承諾制審批改革等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98項非即辦事項改為即辦、127項工作實現容缺辦理﹔推出涵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等領域的全過程“工程咨詢+EPC”的總承包模式,通過引入專業化的項目管理機構,實現“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目前部分EPC項目已經完成了招投標工作。
一邊是勇於破題,一邊是實干推進,兩股力量作用下,沈撫示范區改革浪潮奔涌,目前統籌推進的40余項改革任務,已在部分領域取得突破。
攻堅克難 從創新中尋活力
不久前,省工信廳公布了2020年度遼寧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名單,沈撫示范區域內企業沈陽隆基電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遼寧華科中煤裝備有限公司,以及隆基電磁生產的X射線熒光智能分選機、天安科技公司生產的巷道超前支護支架等5項產品位列其中。
拳頭產品,展現科技潛力。科技創新是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今年以來,沈撫示范區緊緊圍繞“打造東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的目標定位,努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建立了突出科技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闖出了一條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的新路,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沈撫示范區“政策+服務”的大力扶持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批批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產品相繼問世。今年5月,天安科技公司的新產品“大斷面矩形煤巷盾構式快速掘進機器人系統”正式下線,標志著國內掘進裝備領域實現了一次重大技術升級,將有效輻射和推動相關產業的“智能化”“無人化”發展。
“我們制定出台了科技項目管理、科技資金管理、高企獎勵、雙創平台建設、工業技改項目、智能制造項目等政策,鼓勵企業在科學探索這條道路上刻苦鑽研,取得突破。”沈撫示范區產業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沈撫示范區還依托中科院、哈工大、東北大學等科技資源,把引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區域內轉移轉化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全力支持軸承鋼、高溫合金等國家強基工程和重點項目。
今年,沈撫示范區已經與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等5所高校簽訂了技術成果轉化協議,並引入了中科院金屬所沈撫基地、東北大學沈撫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產學研項目,引導科技成果與域內企業進行技術嫁接,迅速向產品轉化,實現“借船出海”的效果。
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沈撫示范區正在不斷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內外聯動 從開放中求合力
今年初,遼寧—日本關西經貿合作推介洽談會上,沈撫示范區日本產業園項目面世﹔9月,沈撫示范區韓國產業園企業總部基地正式揭牌,迎來首批韓國企業入駐﹔年初至今,“泰國—中國遼寧雙向投資線上研討會”、第127屆廣交會等10余場展會和招商活動密集舉行……今年以來,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沈撫示范區並未放慢對外開放的腳步。
開放對於改革,既有“倒逼效應”和“鎖定效應”,也有引領方向和塑造動力的作用。沈撫示范區的發展定位決定了必須將開放合作作為重中之重。今年以來,沈撫示范區對標國內外發達地區,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的重要窗口。
平台載體是引領地區開放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強勁引擎。沈撫示范區對標對表“建設東北地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的目標定位,在創新國際合作載體方面不斷發力,構建了以打造“三園一中心”(即日本產業園、韓國產業園、新加坡產業園和歐洲中小企業科技中心)為核心的國際合作平台。
韓國產業園率先開門迎客,依托於此,沈撫示范區與韓國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斷升溫。今年7月,多家韓國知名企業來到沈撫示范區進行考察,引起廣泛關注。“很多韓國企業界的朋友都對沈撫示范區韓國產業園非常關注,示范區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我們對進駐於此充滿信心。”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韓國產業園的韓資企業,公司負責人表達了對於未來的期待。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對外開放,更強調開放與產業的融合協同,通過開放強化供應鏈整合能力,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固鏈培育開放的產業根基。在沈撫示范區,跨境電商不但是對外開放的新業態,同時也是拉長補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當前,東北地區首個“買全球、賣全球”的東北亞數字貿易平台——東北亞跨境數字貿易總部基地和遼寧省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正在示范區內高效運營,京東智聯雲(遼寧)數字經濟產業園、豪瑪鼎基東北國際數字貿易總部基地及方得東北亞跨境電商運營中心等一大批國內知名電商企業已集聚沈撫示范區,這些平台的入駐,為域內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打開了思路。
既抓重要問題、重要任務,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沈撫示范區深化改革創新,在挑戰中應變求新、在實踐中發展豐富。“下一步,沈撫示范區將繼續勇於擔當、奮發有為、先行先試,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以實際行動肩負起為遼寧振興闖新路、作示范的光榮使命。”沈撫示范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示范區將在更高起點、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推動各項改革創新,以改革創新的新舉措、新成果激發新動能,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