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程之際,阜新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新鮮出爐。在20年轉型振興成就基礎上,積極創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示范市”。
在學中干,在干中學,知行合一才能乘風破浪,闖出一條“高質量轉型、全方位振興”之路。阜新市扎實開展縣鄉“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以思想“破繭”促發展“蝶變”,在全市形成不務虛名、激先敦后、真抓實干的良好風氣。
年終歲尾,本報記者深入阜新城鄉各地,“點”“面”觀之,記錄那些新業態初生時的觀念沖擊,捕捉思想碰撞時綻放的璀璨光彩,定格實干者砥礪前行的挺拔身姿。
“風光”產業 風光無限
這一年,借助國家“碳中和”政策東風,新能源產業站上風口。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王府鎮煙台營子村5戶村民家裡,正在進行一場“光熱+生物質”的新型清潔取暖實驗。
有陽光時,太陽能蓄熱水箱為全屋供暖。陰天或夜晚,生物質採暖爐自動開啟。冬季取暖、四季熱水、燒炕做飯,樣樣全能,村民從懷疑、接納,再到嘖嘖贊嘆,隻用了幾天時間。
這場實驗的實施者是嘉寓集團——國內節能門窗幕牆、智能裝備領域領軍企業,擁有400余項專利,主持或參與40余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准制定。今年,嘉寓集團落子阜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邊建廠,一邊在煙台營子村開展產品實驗。
作為這場實驗的組織者,阜新市“十四五”期間將以打造新能源示范基地作為產業轉型突破口,強力推動由傳統能源大市蝶變為新能源強市。
煙台營子實驗的重大意義在於,一頭連著百姓溫暖過冬,一頭連著藍天白雲。
“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阜新地處北緯42°西風帶,曾飽嘗風沙漫卷之苦。
思路一變,化害為利,變廢為寶。
“十四五”時期,阜新市將充分利用扎魯特—青州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大力發展“風光”產業,全市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建設遠景風機裝備、大金重工裝備產業園,推動新能源本土化應用。積極探索抽水蓄能電站、生物質、頁岩氣等新業態,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
思路一變,“短板”會變成“跳板”。
作為百年礦區,阜新市有大量的廢棄礦坑、沉陷土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未來五年,這裡將成為“風光”產業富集區。
新能源的烙印遍布城鄉每個角落。
巨龍湖畔、丁香嶺上,潔白的風車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在彰武縣興隆山鎮老虎村養牛大戶張旭的牛舍上,在阜新縣建設鎮德一村文化廣場的涼亭上,一塊塊光伏板承載著貧困戶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行走在阜新廣袤的大地上,每一處高岡,每一個轉動的風車,時刻為這個傳統能源大市注入全新動能。隨著“十四五”規劃出台,這樣的動能將日益強勁,樹起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獵獵旗幟。
科技賦能 土地生金
這一年,從地頭兒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加快構建,農產品加工加速向綠色食品制造轉變。
“地瓜車地瓜牆,地瓜媳婦地瓜房。”彰武縣雙廟鎮明水村有上百年的地瓜種植史,農民衣食住行的錢都從地瓜裡出。可是,老品種地瓜的產量“嘎巴”住了,村民收入年年爬坡,年年過不了梁兒。
彰武縣與省農科院開展科技共建,於希臣和李啟輝兩位專家來到村裡。他們開發新品種,推廣大壟雙行和地膜覆蓋耕作新技術,地瓜畝產從1500公斤躥到2500公斤,甜度也提升好幾個“+”號。村民曹敬寶說:“有了專家幫忙,地瓜成了‘金疙瘩’,我們都管他們叫‘科技財神’。”
明水出產的高品質地瓜,通過彰武縣明水老宋果蔬種植合作社等渠道,源源不斷地進入遼寧正遠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車間,加工成冰烤紅薯、紅薯條、小紅薯等產品。其中,冰烤紅薯是網紅爆款,供不應求。
從明水到正遠,背后是科技賦能與產業牽動,是新農主體的內引外聯。管中窺豹,以點帶面,能直觀感知“十四五”時期阜新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的方法論。
在發展路徑上,在農業生產能力轉化為農產品加工能力基礎上,以安全化、品質化、功能化和品牌化為方向,做優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把阜新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和沈陽都市圈的“米袋子”“菜籃子”。在綠色食品矩陣上,依托正遠、魯花等企業,促進食品、釀酒和油料等產業擴張升級。以正大生豬、雙匯肉雞等全鏈條項目為牽引,利用伊利、新希望六和等企業強大的加工能力,推動畜禽加工向產品結構多元化、品種檔次高端化發展,讓“米糧倉”變身“好廚房”。
栽梧桐樹 引金鳳凰
這一年,突破“新技術”、打造“新產業”、推廣“新應用”,“新字號”欣欣向榮。
在冬日正午的陽光下,阜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發大街上“氫能源產業基地”的牌子異常醒目。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全球范圍內技術研發與商用風起雲涌,處於大爆發的前夜。
阜新,這個傳統能源城市,把目光瞄准氫能源。“十四五”時期,打造涵蓋制氫、儲運加氫、氫燃料電池、裝備制造等板塊的氫能源全產業鏈。
“加氣幾分鐘,能跑500公裡。加進去的是氣,排出來的是水,綠色無污染。低溫性能優越,在北方地區特別實用……”阜新德邇氫能搬運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家林指著剛剛下線的氫燃料大巴如數家珍。
2018年,遼寧德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購美國英飛騰公司,在氫能研發領域如虎添翼。開發區抓住這一有利契機,按照“管委會+公司”模式,與德爾共同組建阜新德邇氫能搬運設備有限公司。
這一年,氫能建設頻頻跑出加速度。
氫能產業基地奠基之作——總投資3.6億元的配套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阜新市加入遼寧省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重點攻關。
12月19日,隨著嘉寓集團董事長田家玉在投資協議書上簽字,嘉寓氫能源基地建設項目落戶阜新,這是嘉寓集團一年內第二次投資阜新。
未來,氫能將展現動人的應用場景:加氫站投入運營,氫燃料大巴上路行駛,氫燃料叉車在雙匯、正遠等企業示范應用。建立氫能源產業聯盟和檢驗檢測平台,力促“阜新標准”升級為行業標准。
賽車競逐、無人機飛翔。依托北京理工大學無人系統創新中心(遼寧)提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推動智能無人系統在無人機、礦山、新能源、現代農業等特色場景的應用。
企業聯網,設備上“雲”。“十四五”期間,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實體經濟賦能。打造智慧農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建設一批智慧商圈、智慧景區。
思想“破繭” 行動“突圍”
這一年,聚焦改革發展的難點、痛點問題,打開思想解放“總開關”,准確把握“時”與“勢”,找回信心、找出優勢、找對路徑、找准機遇,思想解放成果集中體現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
縣鄉“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的深入開展,讓思想解放深入人心、直達基層、走近群眾,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阜新縣於寺鎮虎掌溝村是阜新市的“風口”,2005年在這裡豎起第一台測風塔。因為風沙大、土地貧瘠,這裡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剛開始,我覺得咱農民搞綠色食品是瞎胡鬧。現在一看,是走了正道兒。”虎掌溝村村民趙鳳山當初強烈反對村委會主任姚鳳剛搞綠色食品。
可是,當姚鳳剛的綠色食品大獲成功以后,趙鳳山徹底服了:“有機比綠色貴1倍,綠色比普通又貴1倍。同樣一塊地,效益差好幾倍!”
如今,虎掌溝村四成耕地種的是綠色食品,8個產品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証,“佑安古鎮”系列產品依托電商暢銷全國……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虎掌溝搖身一變成了富裕村。
2018年底,一條由廢棄礦坑改造而成的越野賽道,開始吸引世人目光,也拉開了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建設的序幕。
一個金點子,一次思想解放,成就一個全新的產業,也吸引人才不斷回流,為這座城市不斷注入活水。
楊瑤,賽道城市場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土生土長的阜新人,十年間一直在外求學、工作,2019年,她成為賽道城首批員工。“我回來既是產業的召喚,也是情懷使然。我出身礦工世家,願做一名新時代愚公,為礦山修復治理揮鍬不已。”
在經歷煤炭大開發、城市轉型兩大歷史階段后,阜新站在“高質量轉型、全方位振興”的歷史新起點上。
這是一個生長無限可能的新時代。對一座城市來說,“無限可能”的核心是城市的思想力與行動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校准了城市發展的“航向”。
阜新,乘東風,揚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