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北市場“老沈陽博物館”

百年市井煙火氣

2020年12月10日11:07  來源:沈陽日報
 
原標題:百年市井煙火氣

  “在這裡走了一趟,如同一次歷史的穿越,讓人感受頗深:沈陽的變化確實太大了。”近日,當一位年過七旬的崔老先生參觀了位於北市場的老沈陽博物館之后,不住地點頭贊嘆。

  在記者眼中,這家獨特展示沈陽歷史和民俗的博物館裡,通過“源頭記憶、盛京記憶、奉天記憶、黑色記憶、紅色記憶、老字號記憶、老北市記憶、民俗記憶”等幾大板塊的內容介紹,展示了奉天商埠局頒發的地照、廟會跳金剛舞面具、共益舞台裡的點戲牌、契丹人的活字印刷字模、木雕的四大天王、清代鐵盔甲和虎頭盾等3000多件真實的老物件,帶著人們從新樂時期、唐宋、遼金、元明清朝代,一步步走進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沈陽城和老北市。這些老物件揭秘了沈城重要歷史事件和風土民俗,幫助參觀者重拾失去的記憶,再現了沈陽歷史文化的無限魅力。

  老鐵鐘 目睹盛京變遷

  一邁入北市場南區文奉園三樓的老沈陽博物館,記者首先會欣賞到,從秦開沈陽建城開始,到現在的一件件老物件,如遼代刺繡《契丹人狩獵圖》、鴛鴦形三彩壺、盛京老城門的門釘、沈陽古城牆磚、清王府冰箱、奉天驛四輪馬車、東北易幟“國旗格納函”……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可講。

  “你看,這是百年前的一口盛京老鐵鐘。也是我們的鎮館之寶。”老沈陽博物館的方館長告訴記者,眼前的這口盛京老鐘重達100多公斤,通過鐘體上的文字可以追尋它的來歷。老鐘是在光緒七年(1881年)由馬俊、王明禮等六人共同鑄造的,后來懸挂在老瓜堡附近的九聖祠內。“九聖祠”供奉的是火神、龍王、馬王、藥王、財神等。鐘體上鑄有“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等吉祥話,可想而知,鑄造這口盛京老鐘的目的,就是想要保佑民生渡難關。

  方館長說:“當時,在沈陽城各處,有多口這樣的老鐘,但隨著時代變遷,絕大多數的老鐘已不復存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口老鐘是保存完好的一個。”也可以說,這口盛京老鐘目睹了沈陽百年變遷的風風雨雨。

  老茶館 伴隨時代記憶

  “這是北市老井曾使用過的打水物件。當年北市老井與老龍口井、八王寺井齊名。”方館長介紹說,盛京時有三口水質甘甜的老井。其中,老龍口井水用來釀酒,八王寺井水用來做飲料,北市老井的水是用來泡茶的。如今,前兩口老井還有跡可循,只是北市老井,伴隨著城市的變遷已無蹤無影了。那麼,北市老井到底位於何處呢?

  著名遼沈文史民俗專家劉振超認為,北市場在明代時叫保安堡,是人口聚居的地區,這一帶后來建有幾十家茶館,還有釀酒的永成源燒鍋,以及當時最大的登瀛泉浴池,這些行業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北市附近肯定有一口大水井,而且這口井的歷史也相當悠久。據北市場老人回憶,在原來沈陽大戲院對面的永成源燒鍋附近,確實有一口清朝大井,周圍住戶、大戶人家和茶館都是來這裡打水用。

  說起到北市場茶館去品茶,也是當年很時髦的一件事。在北市場最有名的就是大觀茶園。當時,全國最有影響的復盛戲社曾在大觀茶園演出一年,並形成了以碧蓮花、花雲舫、金靈芝、筱靈芝、芙蓉花五大主演為中心的強大陣容,唱響沈陽和東北。更有意思的是,著名藝術家趙麗蓉1928年出生在大觀茶園,父母非常喜愛她,為她取名“老愛”。不到一歲時,她被芙蓉花抱上台作為道具娃娃隨之演出,被觀眾稱之為舞台第一娃。當年的芙蓉花還曾預言:“她長大一定比我紅。”這話兒,后來確實成真了。

  老軍旗 展示無畏精神

  在欣賞“紅色記憶”部分時,有一面飽經風霜的紅旗——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的軍旗引起記者的注意。這面旗幟雖然很陳舊了,但依然迸發出一種強有力的抗戰精神。方館長說,這是他們多年前收藏的抗聯戰旗,一直作為鎮館之寶被珍藏。

  據文獻記載,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是王德泰。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王德泰投身抗日斗爭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3月,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二師正式建立,王德泰任師政委,次年任第二軍軍長,所轄4個團,總兵力達1200余人。1936年11月7日在追擊敵人的戰斗中,王德泰壯烈殉國,年僅29歲。

  作為沈陽時代變遷的見証,人們在館裡看到了老沈陽曾經喜歡穿的靰鞡鞋、戴的狗皮帽﹔生活中使用的紡車、酒瓶子、咸菜缸、煙袋鍋、小火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結婚証、契証、最早的公交車票等等,可以說,老沈陽博物館為人們留住的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讓人們深刻體會到,今天的沈陽已變得越來越美好。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陳鳳軍/文 主任記者 李浩/攝影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