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合不合腳,穿鞋的人最清楚﹔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的感受最直接。
11月1日,全國工商聯在溫州發布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報告顯示,企業對所在城市營商環境的總體評分為74.46分,比去年上升近6分。
此次營商環境的調查周期在今年6月至10月,共有4.02萬家企業參與問卷調查,有效數據1200多萬條。
“市場環境”改善幅度最大
從城市來看,營商環境最好的十個城市是杭州、上海、蘇州、南京、北京、溫州、寧波、深圳、廣州、成都﹔營商環境最好的十個省份是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北京、山東、四川、福建、河北、湖南。
與過去一致,全國工商聯將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仍分為五大部分,包括“要素環境”“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和去年相比,五大環境均有很大改善。其中,改善幅度最大的是“市場環境”,得分77.56,比去年提升16.5分。此外,“法治環境”超過“政務環境”,躍居第一(81.44分)。
在“市場環境”上,蘇州、寧波、上海、溫州、杭州等城市市場環境受到企業高度認可。企業反映目前民間投資進入門檻降低最明顯的三個領域是“教育”“醫療”和“養老”。這三個民生領域在疫情后改革力度最大,受到了民營企業的廣泛關注。
其中,海南、廣東、廣西等省企業進入教育領域更加便利﹔海南、西藏、吉林等省企業反映醫療領域更加放開﹔吉林、遼寧、河北等省企業表示養老領域門檻降低。
在要素資源獲得與保障上,企業對用電、用水、用氣保障滿意度最高,對用工、用地、熱能保障滿意度較去年雖有所提升,但仍比較低﹔在法治環境方面,溫州、德州、衢州、寧波、淮安等城市法治環境受到企業高度認可,企業家維權時優先選擇的是訴諸法院38.05%、向政府部門申訴37.40%,而托人向領導反映和向媒體反映等分別僅為2.57%和6.98%,說明依法維權、通過公權力裁定維權更受到企業的廣泛信任。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企業對今年營商環境的滿意度“不降反升”,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李兆前看來,今年企業對營商環境評價,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顯得尤為不同,“評價中的特點,體現出鮮明的‘后疫情’時代特征。”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樣本企業營收、利潤較去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僅兩成企業實現盈利,超7成企業研發投入與2019年同比有所下降。
但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地方政府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惠企政策落實落地,企業家信心得到有效提振。超過65%的企業對今年“后半場”的經濟前景、盈利前景等表示樂觀,企業對所在城市經濟前景的信心達3.95分,高於去年的3.83分。
托住信心的背后是源源不斷的政策落地。為了保障今年疫情期間企業盡早復工復產,上半年,各部門陸續出台了相關政策。
最有效的三項政策
政策落地效果如何?企業也打了分數:滿分5分,得分超過4分。
在諸多政策中,企業認為最有效的三項政策是“虧損企業延期繳稅”“放寬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場所限制”“階段性緩繳或適當返還社會保險費”。
在減稅降費方面,近七成企業表示今年上半年稅費與2019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近1/4企業認為下降幅度超過40%。在金融支持政策上,樣本企業滿意度為3.58分,優於去年的3.24分。其中,企業對浙江、山東、江西等省金融支持政策總體滿意度較高。在廣西、山東、青海等省份,企業較多受惠於中小微金融綜合服務平台﹔浙江、江蘇、河北等省份的銀稅互動效果較好,企業在湖南、浙江、黑龍江等省份更多獲得了信用貸款。
被企業認為最有效的三項金融支持政策是“對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中長期貸款”“對還款困難企業的展期或續貸”。
從貸款利率來看,自2019年7月-2020年8月曾獲得銀行貸款的樣本企業中,近九成企業表示最近一筆銀行貸款綜合年化利率低於8%,其中利率低於5%的企業接近60%,而在去年這一比例僅為26.35%,36.69%的樣本企業表示在銀行貸款過程中沒有繳納額外費用。
疫情讓更多地方的政府部門直接服務企業,拉近了政商距離,企業直觀感受顯著提升。今年,企業對“政商關系”的總體評分為4.07分,85%的企業表示當地政府人員做到了“積極回應或協調辦理涉企特事急事、主動向企業提供政策解讀與明確指引”等,尤其是西藏、寧夏、四川、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遼寧等中西部省份。
這些評價的背后還有企業對未來營商環境改善的期待。
樣本企業表示,希望在產業政策支持、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等方面加強力度。
在產業發展上,企業最希望加大力度的三個方面是“政府引導與扶持”“高端人才儲備”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同時,企業希望在產業政策支持、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等方面加強力度。
在法治環境優化上,企業期待政府能建設企業維權統一服務平台、建立法律機關部門間涉企協調機制、督促行政執法部門依法行政等。
同時,在吸引創新型人才上,企業希望政府在四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創新型人才激勵(如人才補貼等)、加強人才住房保障、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和強化人才落戶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響,優質醫療資源需求比例較去年提高,但人才激勵、住房保障和落戶保障需求均較去年降低,說明創新人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幫助。”李兆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