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結隊的游客順著小路走進桃園,體驗採摘的樂趣﹔村民開著三輪車穿梭往返,將大山裡新摘的鮮桃送出山外。
朝陽市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萬畝桃園,成就一景,帶富一方。
“每年十一前后成熟的晚秋蜜桃,個頭更大,口感更好,錯峰上市,賣價高,十裡八村的百姓靠這產業,日子都好起來了。”53歲的李本富說,他因在桃園打工,甩掉了窮帽子。
唐杖子村,十年九旱,山荒地薄。以前,村民以種植玉米大田為主,靠天吃飯,日子過得艱辛。
窮則思變。怎麼變?一棵桃樹立了大功。
當時,部分村民為了改變生活困境,嘗試在荒山上小范圍種植水蜜桃。2008年,一棵桃樹發生“芽變”,成熟晚、果實大、口感好,村民從沒見過這種現象,便將情況反映給遼寧省農科院旱地農林研究所。技術人員馬上到現場,發現這是桃樹為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做出的一種“自然選擇”,而這一寶貴的基因,被旱地所保留並放大出來。
“我們精心地進行嫁接選育,完成擴繁和區域試驗工作,留住新品種的優質特性。”遼寧省農科院旱地農林研究所所長張文臣,提起新品種的培育過程興致高漲,經過兩個周期近8年時間,成功選育出晚秋蜜桃良種,並在2016年開始推廣種植。
“首發”的唐杖子村來“打樣”。成立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將荒山開墾出來,變成果園。
李本富對此最有發言權。“家有高齡的老人、求學的孩子,處處需要錢。自己身患多種慢性病,還不能外出打工,守著桃園,一年掙5000塊錢沒問題。我是村裡第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脫貧了。”
致富模式快速推廣。如今,朝陽縣有10個鄉鎮,都在種植晚秋蜜桃這個品種,產業漸漸火了。
“還要擴大規模,在更多的山上種上咱的蜜桃。讓景色美起來,腰包鼓起來。”這是唐杖子村所有人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