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2020年07月14日09: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圖①:5月26日,在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與當地一線醫務人員交流合影。

  新華社發

  圖②:溫和為留學生測量體溫。

  資料圖片

  圖③:和諾在武漢街頭。

  資料圖片

  5月16日,在埃及開羅國際機場,工作人員正在運輸中國援助的抗疫物資。

  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攝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和非洲相互聲援、並肩戰斗。疫情防控期間,許多非洲友好人士積極支持、主動參與到中國疫情防控工作中,以實際行動展現中非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詮釋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意涵

  一線抗疫寶貴經驗

  (貝寧)萊東翰

  我在中國留學已經8年了。2012年夏天,我第一次來中國,在山東學習中文。2013年,我進入南昌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學習。本科畢業后,我又在江蘇大學醫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

  去年,我在南昌市進賢縣人民醫院實習,和醫院同事結下了深厚友誼。今年寒假,我回到南昌,想和大家一起包餃子、看春晚。1月22日,江西省報告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很多同事迅速加入抗疫一線,加班加點忘我工作,我深受感動和震撼。29日,我也提交申請,要求加入醫院組織的抗疫團隊。

  申請很快獲得批准,我成為進賢縣人民醫院的一名抗疫戰士。我的任務是篩查病人,對疑似患者進行隔離和登記,協調對發熱患者及時治療。每天穿著防護服,工作11個小時左右,雖然是冬天,但是衣服總是被汗水濕透。說實話,在申請時,我沒想過前線醫生會這樣辛苦,不過每天看到病人不斷減少,又感到非常欣慰。尤為珍貴的是,在參與一線抗疫斗爭中,我學到了很多第一手的寶貴經驗。

  3月,貝寧出現首例確診病例,貝寧衛生部門希望我盡快回國,支援祖國的抗疫。經過多次轉機,我回到貝寧。在兩周隔離后,我立刻參與到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阿拉達地區醫院的工作中。根據在中國學到的經驗,我對全院100多位醫生和護士進行防疫培訓,從手部消毒到穿脫防護服等。得益於這些經驗,我們醫院至今仍保持醫護人員零感染的紀錄。

  在貝寧抗疫過程中,經常能看到來自中國的支持。從醫院的口罩、防護服到測溫槍、檢測試劑,這些防疫物資為我們抗擊疫情提供了很大幫助。中國專家也通過網絡方式分享防疫和治療的經驗。貝寧衛生部長溫帕坦說,中方在貝寧最需要的時候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和技術指導,對提升貝寧防疫能力幫助巨大。

  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提出,中方將繼續全力支持非方抗疫行動,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物資援助、派遣醫療專家組、協助非方來華採購抗疫物資。這讓我非常感動,備受鼓舞。有了中國的支持,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新冠肺炎疫情。

  (作者為貝寧阿拉達地區醫院疫情防治負責人,本報駐南非記者萬宇採訪整理)

  視頻見証非中情誼

  (烏干達)大衛·穆立卡

  我和中國的緣分很深。13年前,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學習水產養殖技術。此后幾年中,我多次來中國學習養殖知識、採購相關設備等。如今,我在烏干達姆皮吉區經營一家專門從事羅非魚養殖和飼料加工的公司。可以說,沒有從中國學到的養殖技術和經驗,就沒有這家公司。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為了遏制疫情傳播,中國政府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付出了巨大努力,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與此同時,中國主動分享疫情防控經驗,幫助其他國家開展疫情防控和診療工作。

  烏干達等非洲國家從中國抗擊疫情過程中學到很多經驗。中國援烏醫療隊介紹疫情防控相關知識,中國專家通過視頻會議與烏干達衛生部門交流,擁有一線防疫經驗的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來到非洲,傳授寶貴的經驗和知識。還有許多來自中國的防疫物資,有力地保護了我們的醫護人員,確保病例篩查工作順利開展。

  今年4月,我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說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在華非洲人受到不公平對待。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謠言。我向許多在中國的烏干達朋友了解情況,他們表示,當地政府採取嚴格的疫情防控舉措以保障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很多確診的非洲朋友都得到了有效救治。

  非中兄弟情誼不容詆毀。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真相,我錄制了一段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以我自身的經歷和事實反駁謠言。視頻裡全部素材都是我在中國的親身經歷。在中國期間,我遇到的各地朋友都非常友好,我們一起學習、游玩,結下了深厚友誼。烏干達的許多朋友看到視頻后,非常支持我,為視頻點贊並分享給更多人。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表示,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后,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這讓我們更有信心戰勝疫情。我希望疫情盡早結束,我可以再次前往美麗的中國,和中國朋友再敘友誼。

  (作者為烏干達綠色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本報駐南非記者萬宇採訪整理)

  志願服務收獲滿滿

  本報記者 劉洪超

  “溫和,下學期你就要到興城校區繼續學習了,我們會經常去看你,你也要經常回來看望大家啊。”在學生公寓前,孟加拉國留學生李太陽有些動容。可就在幾個月前,因為測溫登記,李太陽和溫和爭吵了幾句。

  溫和來自尼日利亞,是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通信工程專業一年級碩士研究生。疫情防控期間,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第一時間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工作人員和學院教師對國際學生宿舍進行24小時值守。為了方便與留學生交流,學校發出了招募抗疫志願者的通知,溫和第一個報了名。“新冠病毒是全世界共同的敵人。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護我的學校和同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有來自23個國家的100多名留學生。每天,溫和要對這些留學生進行兩次體溫測量登記。此外,還要為他們發放學校提供的手套、口罩等防疫物資,對宿舍各個區域進行消毒,定期了解同學需求以便進行集中物資採購等。

  一開始,溫和沒少碰釘子。“有些同學覺得一些防疫措施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李太陽就是因此與溫和發生了爭吵。

  “我給自己起名叫溫和,就是提醒自己遇事要冷靜平和。”溫和回憶說,他沒有氣餒,繼續做好志願者工作。當有的同學對疫情擔憂時,他鼓勵大家以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疫情。“我每天都和大家分享有關疫情防控的最新信息,也會分享之前在中國旅游的有趣故事、參觀的風景名勝,有時還會給大家做一些中國美食。”

  漸漸地,溫和的工作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前些天溫和過生日,很多同學通過微信給他發來祝福信息,讓他特別感動,“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我特別滿足。”

  每次和遠在尼日利亞的家人、朋友聯系時,溫和總會跟他們聊聊中國的抗疫故事。“有的朋友好奇中國隻用了10天時間就建成一家千余床位的大型定點收治醫院,我就把在湖北工作的尼日利亞朋友發來的醫院建設視頻轉發給他們,他們看了都非常驚嘆。”溫和說,“在疫情面前,中國的抗疫實踐無疑為世界各國做了一個好榜樣。”

  溫和堅持每天學習中文,“等回國后,我打算開設一門中國文化課程,讓更多尼日利亞大學生了解中國,來中國感受這裡的飛速發展。”

  我們來講“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程遠州

  “這些都是我的親身經歷。我想把真實的武漢抗疫故事講給大家聽。”來自非洲厄立特裡亞的留學生和諾正在與出版社聯系,希望將自己和其他幾位外國留學生、教師用英文記錄的抗疫日記出版,並翻譯成中文和其他文字,“讓更多讀者了解武漢和中國的抗疫故事”。

  “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是我在祖國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2011年,和諾來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系開始碩士學習,2017年,他再次回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武漢見証了我的成長,我對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

  疫情防控期間,和諾一直生活在武漢。他每天瀏覽新聞,密切關注疫情相關消息。“經常能聽到‘武漢加油’,看到許多人都在為抗擊疫情做著貢獻。”和諾發現,他有不少朋友在做社區志願者,學校裡也有志願者為留校的外籍師生提供幫助。疫情防控期間外出購物不便,這些志願者們建立線上採購平台,幫助大家集中採買生活必需品。

  “在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許許多多的人挺身而出,不顧危險去幫助他人,他們的奉獻、付出和彼此間的互助,讓我非常感動。”這些讓他深受觸動的人和事激勵著和諾,“一定要為武漢做點什麼”。從2月7日起,他開始以親歷者和觀察者的身份,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發生在武漢的抗疫故事。

  和諾的好友、華中師范大學的留學生蓋瑞也加入到寫作中來。他們除了自己記錄抗疫故事,還陸續搜集到武漢多所高校外籍師生所寫的武漢見聞文章,編輯整理成冊,其中包括阿爾及利亞博士生寫的《我的城市,我的家》以及薩摩亞、斐濟等國留學生的文章。寫作者的視角和感受不同,講述的故事也各有不同,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疫情防控下武漢的城市面貌、人物故事,以細膩的情感和客觀的筆觸向世界講述抗擊疫情的“中國故事”。

  “我們沒有完美的寫作技巧,但我們能夠保証這是我們看到的真實故事。中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付出巨大代價,控制住國內疫情,過程並不輕鬆。這些故事應該被講述給更多人聽。”和諾說,中國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時,積極幫助其他國家,為國際抗疫合作貢獻力量。“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座橋梁,把中國的抗疫經驗介紹到非洲,為非中友好事業作出貢獻。”

  版式設計:汪哲平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