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好人·匯聚遼河暖流

照顧患病公公15載,用愛鋪滿“盡孝之路”

2020年06月30日10:50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人物簡介:

雷萍,2019年第二期“油田好人”,類別為孝老愛親。1977年出生,1997年從於樓技校畢業,同年參加工作,在電力公司水源站任供水工。2020年1月,到曙光採油廠工作,現為集輸大隊曙四聯供水崗工人。

“老人為我們操勞一輩子,照顧他們,孝敬他們,是我們做子女的本分。”6月12日,在前往水井泵房的途中,說起照顧公公的事,雷萍朴實的言語讓同事無比感動。淡淡的一句本分,卻是她15年的盡孝之路。

“都是一家人,哪裡分你我,誰照顧老人都一樣。”

雷萍的公公今年87歲,已步入耄耋之年,雙目失明,聽力也幾乎喪失,而且因為小腦萎縮,時常會犯糊涂,吃蛋糕掉渣會生氣,找不到東西會鬧脾氣。老人有6個子女,因為工作和身體等原因,作為最小兒媳的雷萍,主動承擔起照顧公公的重任。

老人是河南人,愛吃面食,為此,蒸饅頭、包餃子、包餛飩也成了雷萍的“拿手菜”。她還經常給老人煮粥、煲湯。老人腸胃欠佳時,就學著做營養藥膳,為老人調理身體。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為了給公公買最愛吃的蛋糕,她接連跑了十多家店,看著老人吃到蛋糕時開心的樣子,雷萍揉著酸痛的雙腿,欣慰地笑了。

經常有人問她,為什麼單單是你們照顧老人?雷萍只是淡淡地說:“大家都是一家人,哪裡分你我,誰照顧老人都一樣,讓老人安享晚年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在兒子上高中階段,雷萍身上擔子很重。那時,自己的母親因患食道癌也需要她去醫院照料,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照顧雙方老人身上,家裡、醫院兩頭跑,照顧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回想起那個時期,我真是虧欠孩子,本來兒子可以考一所更好的一本院校……”講到這裡,作為母親的她眼眶裡泛起了淚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待老人,亦是如此。”

“照顧公公的這些年,我學會了不少技能,按摩、理發,都不在話下。”言語間、笑容裡,雷萍滿是自豪。這些“高超技能”的背后,是她長年累月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今年5月3日凌晨1時許,老人忽然小腹脹痛,且疼痛不止,這可嚇壞了雷萍和丈夫。他們趕緊換好衣服准備把老人送往醫院。

由於居住的小區沒有電梯,老人腿腳又不方便,隻能讓丈夫把老人背下樓,她自己則在后面扶著,以防老人被磕傷。經過醫生詳細的檢查,老人並無大礙,夫妻倆這才鬆了一口氣。隨后,又合力把老人背回了家,老人沒事,而她的丈夫卻因此扭傷了腰,噴了半個月的紅藥才好。

用雷萍的話說,人老了就像孩子,需要用心陪伴、悉心照顧。

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帶老人晒太陽﹔天氣涼時,就扶老人在屋裡走動,做簡單的保健操。每天晚上,她准時給老人泡腳,讓老人舒服地入睡。雖然老人耳朵幾乎聽不見,她還是時常趴在老人耳邊和他說話,不讓老人感覺孤獨。

這些年,老人早把雷萍當成了自己的親閨女。一次,雷萍給公公喂飯時,老人拉著她的手說:“你在身邊啊,我覺得特別踏實。”

“工作環境變了,操作規程變了,但責任心不能變。”

“夜間外輸流量不大,可以調小機泵運行功率,既能保証正常生產運行,又節約用電量。”為了做好降本增效工作,雷萍和同在曙光採油廠集輸大隊曙四聯供水崗的丈夫說。

為了能有更多時間照顧老人,雷萍選擇在操作流程復雜、工作任務重的工業水源站工作,和丈夫實施“錯峰”上班。她僅用了一個月,就完全掌握了崗位各項操作規程。

3月的一個夜班,雷萍和往常一樣,在外輸泵房、消防泵房等處例行巡檢,突然發現流量計瞬時流量增大,清水池水位迅速下降,此時已經是23時30分,然而如果不啟井,很有可能造成外輸水量短缺,“我去啟井了。”給值班干部發了一條信息后,她急匆匆地朝站外走去。

即便已經進入了春季,夜晚還是格外地冷,剛走出去沒多久,口罩上就結上了一層薄霜,漆黑的小路上隻有手電照射出的微弱光源,“其實我當時心裡挺怕的。”雷萍略顯不好意思地說。

20多分鐘后,她來到水井泵房啟井,倒流程、觀察流量計……一連串動作嫻熟、細膩,當看到流量穩定時,她才鬆了一口氣。險情解除后,她鎖好大門往回走,等回到崗上,時針已經指向了1點鐘。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雷萍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這五個字背后,是她15年如一日的用心守護、無悔付出,是她用自己無私的愛撐起了這個家。

(責編:尹柏寒、湯龍)

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