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榜樣

“油井神醫”李桂庫

——遼河工程技術處試油大隊井下作業工李桂庫

2020年06月27日14:53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人物檔案:

李桂庫,男,51歲,中共黨員,遼河工程技術處試油大隊井下作業工、高級技師,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國家級李桂庫井下作業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兼遼寧省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他扎根一線29年,完成的井下作業工作量超過1600口,主持復雜井作業136井次,獲得國家級專利24項,提出合理化建議86項,完成科研成果12項,累計節約創效資金達2100余萬元。他曾先后榮獲油田公司“優秀首席安全監督”、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金牌教練、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首批遼寧工匠等榮譽稱號。

“今年,李桂庫培訓的選手在集團公司舉辦全國性的井下作業工技能競賽中獲得3金、3銀、6銅的成績,而且井控班組也獲得2個第三名,真是厲害。”9月5日,遼河工程技術處同事之間互相傳遞著這樣的好消息。

提起李桂庫,今年可真是他的“豐收”年,他不僅捧回了中國工人的最高獎項之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個人事跡還登上了人民日報。隻有初中文化的他,早已被同事們尊崇地稱為“油井神醫”。

17本學習筆記,50余種修井書籍,記錄著他對修井事業的痴迷

1990年底,李桂庫從部隊退役轉業成為了一名作業工。走出農門的他上班第一天,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修井技術,讓油井產出更多的油。就是這個執念,他遇到不會的、難懂的就向老師傅請教﹔遇到新工藝、新設備就一門心思研究,直到掌握全部原理。為了多擠出時間學習,同事們常常看到他一邊啃饅頭,一邊看書做筆記。就這樣,李桂庫先后自學了《修井工程》《測繪》等20多本書籍,僅學習筆記就記了17本,共計50多萬字。一次,為研究明白新引進的Y-521封隔器工作原理,李桂庫蹲在新工具旁,硬是觀察琢磨了2個小時,蹲的雙腿全都麻了。

為了更好地掌握修井技術,他經常住在現場。曾為解決帶壓作業油管堵塞器不能實現多級一次封堵的問題,連續三個月,像著了魔似的反復分析、驗証,經歷過無數次的興奮與失望﹔也曾徹夜守在井口等著研究起出來的鉛印。

2014年某興古潛山井進行注灰上返調層施工,連續注灰兩次未獲成功,李桂庫住在現場進行施工輔導。通過查看資料、與施工人員交流,他分析注灰失敗有三點因素,地層漏失嚴重、堵漏劑使用方法錯誤和操作程序有錯誤。查找完原因后,他逐步給現場施工人員講解漏失井注灰步驟和注意事項,並親自指揮注灰操作,取得了成功。

天道酬勤。在2000年全國石油石化技能大賽中,李桂庫獲得作業工組第一名,被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06年開始連續五次被授予集團公司級“操作技能專家”榮譽稱號。到今天,他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李桂庫井下作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也由公司級逐步升級為遼寧省級、國家級。

40項小改小革工具,24項國家專利,18項科研成果,述說著他對修井事業的執著

“地下幾千米的世界我們誰也看不見、摸不著,一切故障分析要全靠科學推理,而手中的工具則千篇一律,不懂得變化,那麼就隻能被淘汰了。”談到技術創新的起源,李桂庫分享了他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節點。

1994年7月,李桂庫所在的隊伍在曙光地區某井進行抽油杆打撈施工,據鉛印顯示,抽油杆已嚴重變形,聚堆盤結在井下。隊伍按常規用外鉤打撈了多次仍毫無所獲,越拖成本越大,工人越消極,更談不上效益了。當時還是班長的李桂庫不願重復這無效的勞動,通過仔細研究鉛模印痕,他大膽提出將公錐前端加工成椎體,下到井內進行造扣,一次就把全井的抽油杆撈了上來。看著大家佩服的目光,李桂庫深深感到了創新的力量。

嘗到了 “甜頭”的李桂庫把腦子裡的想法拿到實際生產中檢驗,堅持以解決井下作業技術和現場安全生產的難題作為出發點,讓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轉化為生產力,把科研和生產真正“焊接”起來,不斷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場影響力。他參與完成的井下作業工作量達2000余口,一次修井成功率達99%,累計增油近9萬噸。他先后參與指導解決的大小修井疑難問題160多項,提出合理化建議86項,完成科研成果18項,獲得國家級專利24項,改造了“偏心式撈矛”“偏心梳齒式撈鉤”等工具40項。他研發的科技立項和成果均已在油田公司或集團公司得到廣泛的推廣與應用,直接間接創造經濟效益2100余萬元。

69個培訓課件,200多名一線生產骨干,6塊集團公司大賽金牌,詮釋了他傳道授業解惑的盡職

“徒弟們在崗位上做出成績才是我最大的成就。”李桂庫至今帶過200名徒弟,每個人都已成為一線生產骨干。

正可謂嚴師出高徒。劉洋研制的帶壓封堵裝置,有效解決了常規“單流閥”隻能封堵不能投球的難題﹔孫浩、高志文等6人先后在集團公司級比賽中獲得金牌。多年來,李桂庫一直秉承著“理論不及格不出徒、技能不提高不出徒、態度不轉變不出徒、同行不認可不出徒”的為師之道,要求徒弟必須做到“進井場、進教室、進心腦”,由他編制的《井下作業工藝》系列課件被評為油田公司標准化課件。同時,李桂庫兼任著大慶鐵人學院的內訓培訓講師,不僅走遍了自家單位上百個基層班組授課、指導,而且還吸引了許多兄弟油田單位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學習。

最近幾年,李桂庫又有了新“事業”。遼工處依托教育培訓基地及李桂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資源,建立了集團公司唯一一家井下落物博物館,陳列了300余件五花八門的“鐵疙瘩”“鐵棒子”。

“這是從數千件井下落物中精選出的樣品,它們就像我們在幾千米地下的眼睛,當發生故障時,我們通過釋放這種落物打出與井下接觸面的印痕,再根據印痕形狀分析判斷井下狀況,這直接關系著油井的產量和壽命。”李桂庫說。

(責編:尹柏寒、湯龍)

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