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閆敏輝,男,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82年出生,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儲氣庫公司副總師兼天然氣集注作業區區長。參加工作以來,他扎根一線,甘於奉獻,善於學習,勇於創新,在雙6儲氣庫建設管理中趟出了一條新路,為雙6儲氣庫在東北、京津冀天然氣季節調峰發揮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后獲得油田公司“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安全環保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當天然氣造福遼沈千家萬戶的時候,一座利用油氣枯竭型氣藏改建的大型地下儲氣庫在盤錦大地上悄然落戶,閆敏輝有幸成為最初的儲氣庫建設和管理團隊中的一員。
承諾——他用實際行動回答了儲氣庫建設“四問”
儲氣庫建設伊始,建設團隊有四問:如何設計?如何建設?如何投產?如何運行?這四個問題不光遼河沒能夠給出准確的答案,行業內面對遼河的情況也沒有明確方向,閆敏輝選擇用實踐去尋求真解。
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儲氣庫的注氣系統、採氣系統、ESD系統等,這些他都沒有接觸過。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石油人,他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向組織立下“軍令狀”,“我不會,我可以學,保証完成任務。”
帶著承諾,閆敏輝進入了角色。在建設監管過程中,他堅持多學、多記、多看。他白天扎進現場,拿著施工圖紙虛心向施工人員、設計人員學習,自己再利用空閑時間查標准,先后檢查並解決了400多個問題。
2014年4月23日,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集注站對講機中傳出:“注氣系統投產正式開始。”
現場總指揮閆敏輝在中心控制室指揮著現場投產,他鎮定的指揮和專業的操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成功投產的背后,是他連續兩個月不休息的付出。晚上,他背誦34張滿是字符、圖線的流程圖﹔節假日的時候,他一遍遍審查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他每天對設備進行檢查,共發現問題368項,組織廠家技術人員進行50多場次投產前培訓。
使命——他用責任完成了儲氣庫保供任務
儲氣庫投產運行后更是困難重重。進口設備來自9個國家,國產設備來自137個廠家,部分設備不能滿足生產工況,國內外無借鑒經驗,生產管理難度很大。
為了使員工能快速地掌握注氣系統和熟練進行上位機操作,他與員工一起對生產參數進行監控,帶領員工學。他提出可行性建議20條,4次修改完善上位機程序及畫面,增加了40項重要數據的時時查詢及趨勢,完善了報警值達500多點。
他總結壓縮機日常管理方法,使員工在壓縮機保運中不斷學習知識、技術,逐步形成了班組員工“小問題輕而易舉,一般問題研究處理,尖端問題協助處理”的局面,壓縮機連續運行時間由80小時提高到1500小時。
2017年年末,一場大規模“氣荒”席卷中國,北京油氣調控中心要求遼河儲氣庫提高採氣量。雙6儲氣庫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時候到了,閆敏輝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預分離器液位計失真了。”
“繞管換熱器開始出現凍堵情況了。”
在採氣的關鍵時刻,一個個現場故障情況的報告從對講機中傳出,閆敏輝來到現場,指揮採氣生產,隨著一條條針對性措施的提出,問題得到處理,採氣量由800萬m3/天逐漸增長到1500萬m3/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氣荒的情況。
雙6儲氣庫經過“六注三採”,累計注氣65億立方米,累計採氣25億立方米。雙6儲氣庫溫暖了遼沈大地,在東北及京津冀季節調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他引領儲氣庫技術研發實現超越
壓縮機,被譽為儲氣庫“心臟”。外國人在這一領域掌握著話語權,但閆敏輝卻挑戰了他們的權威。
資料中顯示壓縮機隻有兩種壓縮模式,一種是注氣三級壓縮模式(工作氣量142m3/天),另一種是採氣二級壓縮模式(290萬m3/天)。
為了節約成本,他提出了一個令國外壓縮機廠家工程師驚訝的想法,能不能將注氣三級壓縮模式改為注氣二級壓縮模式?
他組織人員對各級活塞杆的負荷和對應最高差壓值進行了對比分析,計算出機組在不同來氣壓力下達到不同排氣壓力時所對應的負荷與排氣量,得出可行的答案。通過這個壓縮模式的改變,同等注氣量的情況下減少使用一台壓縮機,當年節約電費1858萬元。
憑借這種勇於探索的精神,他還成功研制了乙二醇循環系統加強型可重復使用過濾器濾芯,有效解決了乙二醇再生系統過濾器濾芯頻繁堵塞,更換操作頻次多,成本高的問題。該濾芯投入使用后,每月節約濾芯90根,每月節約成本7.24萬元。
今年,他的小目標是,超額完成年注採氣任務,同時要解決壓縮機易高溫停機、繞管換熱器經常凍堵和採出液出黑油堵塞乙二醇再生系統這三個難題。
未來——他要建立遼河儲氣庫人才技術“孵化基地”
今年8月,遼河油田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萬軍提出“千萬噸油田、百億方氣庫”的戰略目標。
按照建設規劃,預計在2030年前,遼河將建成全國最大的儲氣庫群,擴容達到26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達到120億立方米。
閆敏輝知道遼河儲氣庫迎來了發展黃金時代。
為了遼河未來儲氣庫發展,閆敏輝時刻准備著。雙6儲氣庫是遼河儲氣庫業務發展的起點,他知道管理好雙6儲氣庫,就等於拿到管好遼河儲氣庫群的“金鑰匙”。
他組織編制和完善《儲氣庫員工應知應會知識手冊》《注氣系統運行操作指南》《採氣系統運行操作指南》等多項管理資料。建立儲氣庫員工培訓基地,成立一支專業能力強、授課技巧高的兼職教師隊伍,不斷提升一般管理人員和基層操作人員的能力和技術等級,為新建儲氣庫培養人才。
在他的帶領下,天然氣集注作業區連續三年榮獲遼河油田“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同時還獲得油田公司“鐵人先鋒號”等榮譽。先后有中海油、大慶、吉林等多家單位組織人員到作業區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