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社會各界眾志成城,共同抗擊疫情。遼寧省委網信辦與人民網遼寧頻道聯合推出《前線日記》系列報道。通過戰“疫”一線工作者的經歷和故事,共同感受這場嚴峻斗爭中的遼寧擔當、遼寧力量。
前線日記——我還是當年的“急救戰士”
記錄者:沈陽急救中心黨辦主任 李峰
2020年4月28日,星期四,多雲,沈陽。
能重新回到“急救一線”,我特別開心。從3月6日開始,中心成立了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國際部轉運隊伍,時隔兩年,我再次穿上一身“白衣”,與時間賽跑,我還是當年的“急救戰士”。
我是一名黨員,做過14年的臨床醫生,從事過6年的院前急診急救工作,也參加過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工作,正因為有了這些經驗,我有信心能完成好一線轉運工作。於是今年一月末,我提交了“請戰書”,3月6日,我正式加入了轉運小組。
重新撿起“老本行”,我干勁兒十足,我雖然不再是“少年”,但是我作為急救人,特有的勇氣和信念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在轉運工作中發現,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轉運與之前的轉運工作有所不同,被轉運者更需要的是對隔離、檢測等工作的詳細講解。
一次值班中,有位年輕的媽媽帶著5歲的小男孩,媽媽有些抵觸,總說不想被隔離。小男孩被折騰得有點蔫兒了,我趕緊把他抱在懷裡說:“別怕,叔叔抱抱你。一會兒叔叔送去好吃的,你好好睡一覺。你看叔叔這一身白色衣服是不是很帥,你想到動畫片裡哪個英雄人物沒?”孩子媽媽看到我們的舉動,也逐漸露出了笑容:“抬行李箱、哄孩子,你們為我們做這麼多事,我真是感動,給你們點贊。”
我們十分理解入境來沈人員的心情,他們一路上十多個小時的行程,不吃不喝,身體和精神都到了極限狀態。我們的講解其實很必要,告訴他們隔離觀察檢測的意義和具體的安排后,他們就不慌了。
除了參與機場轉運,我還負責從隔離點到定點醫院的轉運工作。其實,不管從機場到隔離點,還是從隔離點到定點醫院,對被轉運者來說都挺難的。他們心裡對我們的工作會有些抵觸,我們作為第一“接觸人”要仔細地把其中的事跟被轉運者說清楚。
我曾經轉運過一位阿姨,核酸檢測陽性,需要立即轉運至定點醫院,我到達隔離點后多次聯系隔離點負責人,被轉運者的答復都是“我沒病,我不走”。后來我告訴阿姨,早治療就會早好,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大家負責。我成功勸說了阿姨下樓,可我們發現,她隻帶了隨身用品,並沒有帶行李。阿姨說她就去檢查下,還得回來,於是,我和同事們又開始了新一輪勸說……一個多小時后,阿姨才帶著行李上了轉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