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遼寧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兵,榮獲“七一勛章”

人民日報記者 辛陽

2021年06月29日13:0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昔日沙場,他曾戰功赫赫,忘卻生死,用熱血青春詮釋了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和平年代,他回鄉建設,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用執著堅守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造福一方。他說,他不是英雄。但他所做的一切,卻盡顯英雄本色。

今天,在人民大會堂,他被授予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他就是屢立戰功的老兵孫景坤!

72年前,孫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個神聖的軍禮﹔此后72年,老人用一生承諾軍人誓言,錚錚鐵骨,深藏功名……遼沈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孫景坤忘不了彭總司令親手給他挂上的那枚軍功章。每當提起,他總是顫顫巍巍地撫摸著那枚軍功章,布滿溝壑的臉上已經動容,但聲音模糊而又平淡地說,“1955年,彭總司令給我挂上的。”

雖然胸前綴滿軍功章,但孫景坤對戰功選擇的是深藏和忘卻。採訪中,村民說,第一次聽說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孫景坤女兒孫美麗說,只是父親偶爾在這幾年在深夜睡不著時,才會給她講起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只是化作對戰友的思念。家人記得孫景坤常說的一句話,“我身上這些軍功章,最大的功臣應該是那些留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友!”

凱旋歸來,褪下戎裝,孫景坤選擇的仍是甘守清貧。他擔任起了丹東市元寶山區山城村第一生產隊的隊長,這一干就是26年。在辦理黨組織關系時,他塵封了自己所有的戰功和榮譽。從此,深藏軍功,建設家鄉。家鄉蛤蟆塘喚做了金山鎮。

軍功章能深藏,累累傷痕無處隱藏。那是他用生命寫就的軍功章。軍功他忘了,傷痛他忍著,唯一不忘的是入黨的時間。即使96歲高齡,患病時意識有些模糊,也能准確地說出入黨時間,“1949年1月,在北京,參軍一整年時”。那是經歷過硝煙與鮮血的考驗,這個身份,他珍惜了一生,那怕耄耋之年,也在踐行入黨誓詞。

凝望鴨綠江,碧波向東流。祖國呼喚英雄,英雄報效祖國。正是這群“最可愛的人”,在戰火紛飛年代用青春和熱血換來繁榮與和平﹔在建設年代,他們又把深愛深深地寫在了家鄉的每一寸土地上。

今天,讓我們重溫《人民日報》裡老戰士孫景坤的故事——

清晨,陽光洒滿房間,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軍裝上閃耀著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輝的獎章、紀念章,陪伴了老人數十年。這裡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扎根鄉村,帶著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后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了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孫景坤在位於丹東市元寶區的家中。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南北征戰 留下20多處傷疤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的孫景坤和戰友們星夜兼程,集結安東(今遼寧丹東)待命。

部隊駐地離家鄉不到2.5公裡,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從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后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后,孫景坤不顧腿傷尚未康復,再次奔赴前線。

回憶起自己一生中最難忘的戰斗,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說:“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后隻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后,孫景坤所在部隊人員傷亡慘重,陣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

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上手榴彈和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前去增援。幾次反扑失敗后,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便趴在交通溝的麻袋上,擊斃了21個敵人。整場對戰中,敵人一共組織了6次反扑,都被志願軍戰士們打退下去。

陣地穩固下來了,可參加戰斗的志願軍戰士傷亡慘重。孫景坤說,這麼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孫景坤用行動踐行了誓言。戰爭在他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后來腿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南北征戰,孫景坤立下赫赫戰功,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並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回鄉務農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孫景坤復員后主動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他將組織關系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隻字未提。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

回鄉務農后,孫景坤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的榮譽,更沒有借著榮譽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就連他的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隻知道父親是一名老戰士、上過戰場,對他所獲的榮譽一無所知。“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那段經歷,那是他心裡永遠的痛。”大女兒孫美麗在與父親的交流中,逐漸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從戰斗英雄到普通農民,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堅守。經歷過戰場的孫景坤,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來,孫景坤當上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群眾的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那時候,村民們並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都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場氣概卻從未褪去。孫景坤帶領鄉親發展農業生產,建設鄉村,並組織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條河常年發水,孫景坤與鄉親一起攔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孫景坤就帶頭用土籃挑、用肩扛運送土石,每天起早貪黑,一干就是幾個月。”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說,雖說是簡易壩,但在當時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也保住了集體財產。

淡泊名利 從不計較得失

戰爭年代,孫景坤征戰沙場,經常幾天幾夜吃不上一頓飽飯,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兩片藥頂一頂。幾十年間,孫景坤都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提過其他特殊要求。

孫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兒孫美麗家。他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裡就會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熱,老人歲數大不扛凍,夏天有時還需要穿棉襖,但他常說:“和當年在坑道裡相比,現在的苦又算得了什麼。”

“按理說,父親有能力為我們兄弟姐妹安排好一點的工作,可他卻從不向組織開口。我在生產隊干活,隊裡見我勤快,把我的工分從4分漲到了7分。他知道后,專門開會批評了組長,並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來。”孫美麗說,年輕時她對父親有很多抱怨,可隨著年歲漸長,她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

多年來,孫景坤主要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的收入養家,除了政府每年發放的優待撫恤金,他一分錢也不向國家多要。

村裡有人說:“老孫,你參加革命帶回一身傷疤,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太吃虧了。”孫景坤回答:“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沒想過什麼叫好處,什麼叫吃虧。”

時代楷模孫景坤 劉海東攝

遼寧丹東,鳳凰山下。老兵孫景坤一身戎裝,端坐在丹東光榮院特護區的房間中。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孫景坤胸前的8枚軍功章上,熠熠生輝。

72年前,孫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個神聖的軍禮,從此南征北戰。遼沈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鄉務農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說:“隻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說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隻有在睡不著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說。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刮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征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証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周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挂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裡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裡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干。”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著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朴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著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著淚水說,“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說我爸是生產隊長,隻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裡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余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說,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著年歲漸長,孫美麗終於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朴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著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隻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

淡泊名利 沖鋒在前(快評)

金海

一生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甘於奉獻,自願復員回鄉帶領鄉親向貧困宣戰,造福一方。雖然早已脫下軍裝,但孫景坤戰斗精神不息,軍人風格依舊。

戰爭年代是戰斗英雄,和平時期是勞模。孫景坤幾十年如一日,不躺在功勞簿上索取,而是永葆黨員初心,沖鋒在前。或許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贊美之詞,但卻難以言盡這位老軍人的品德。

“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沒想過什麼叫好處,什麼叫吃虧。”朴實的話語,折射出高尚境界。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要以孫景坤為榜樣,需要涌現出更多的孫景坤。

【人物】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

【故事】1948年,孫景坤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了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孫景坤赴朝作戰,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先后榮立一等功、三等功。1955年,他復員后主動放棄留在城市的機會,毅然回鄉務農。此后,孫景坤將過往的戰斗功績塵封起來,甘守清貧、不計得失,埋頭苦干、造福桑梓。近日,中宣部授予孫景坤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點評】

南征北戰,他立下赫赫戰功﹔和平時期,他甘於默默無聞。這種掩藏過往榮譽、甘心復歸平淡的做法,在孫景坤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他在日復一日的平常日子裡,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隱藏“戰斗英雄”身份的同時,也定義了“平凡英雄”該有的樣子。

對黨忠誠、信仰堅定,一心為民、不計得失,孫景坤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有人對孫景坤說,“你參加革命帶回一身傷疤,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太吃虧了”。他卻說:“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從沒想過什麼叫吃虧。”還有人替他惋惜,“如果當初留在城裡,可能早就成了國家干部”。他卻認為:“隻要能夠為老百姓做一點事情,在哪個崗位上都一樣。”虧與不虧、值與不值,孫景坤自有衡量標准。“入黨了,就要牢記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正因為秉持這樣的價值,別人想不通的、做不到的,他都能安然處之、欣然持之。這就是時代楷模身上的英雄氣概。

為了人民的幸福而付出,這是孫景坤的“幸福哲學”。房子因年久失修而漏雨, 住院做手術缺錢,有人勸他“去上面找一找”,他斷然拒絕﹔帶領鄉親改變家鄉面貌,為下一代做愛國主義教育,捐獻珍藏多年的立功証書,他卻毫無保留……孫景坤總是先想著黨、想著國家、想著別人,把自己擺在最后。

從孫景坤的事跡中,我們不難想起主動辭官、回鄉務農的將軍甘祖昌,也不難想到深藏功名、默默付出的老英雄張富清。面向未來,像“孫景坤們”一樣,在無私奉獻中感受幸福,在甘守平凡中超越平凡,我們就能做出利國利民的過硬業績,成就壯麗人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在100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再到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憑著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我們黨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

在黨的百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本報“傾聽”欄目聯合人民網移動中心推出特別策劃,走近偉大精神的踐行者,傾聽他們的初心故事,記錄他們的心願寄語,感受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賡續。

——編 者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軍功章裡 銘刻錚錚誓言

人民日報記者 辛 陽

在遼寧丹東光榮院,已近期頤之年的老英雄孫景坤坐在輪椅上,右手顫顫巍巍地撫摸著那枚軍功章,布滿溝壑的臉上神情有些激動,“60多年前,彭總司令給我挂上的。”

那是一枚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若不是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孫景坤這枚沉甸甸的軍功章可能會永遠塵封下去。

新館開館,征集資料,他將立功証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找出來,捐給紀念館。還有一些軍功章,紀念上甘嶺戰役60周年時,相關部門邀請孫景坤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底找出,重新挂在胸前。

40年前,這些軍功章由孫景坤的母親保管,包在一條寫有“贈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的毛巾中,裡面還裹著一層紅布。孩子們放學時,時常把它們當成玩具,滿臉驕傲地別在胸口。

一次偶然的機會,村裡孩子張德勝到東風造紙廠玩,在紙堆裡發現了《戰斗在朝鮮》第二卷,裡邊有一篇文章是“奮戰在危急情況下的副排長孫景坤”。張德勝如獲至寶,拿到孫景坤家興奮地說:“二大爺,你是書上的英雄!”

孫景坤起初不承認,說:“那不是我。”

張德勝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孫景坤還在說著,重名了,不是我。直到念到副連長支全勝的名字時,他突然插嘴,“他才是真英雄,腿都打沒了。”臉色凝重的孫景坤眼含淚水,不讓孩子再念下去,叮囑孩子把書收起來,再不給別人看。

家人記得孫景坤常說的一句話,“最大的功臣是那些留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友!”

即使97歲高齡,患病時意識有些模糊,孫景坤也能迅速說出自己的入黨時間:“1949年1月,在北京,參軍一整年時。”這個身份,他珍惜了一生。經歷過戰火考驗,他用生命踐行著入黨誓言。

致敬“最可愛的人”

73年前,他敬出第一個神聖的軍禮﹔73年裡,他用一生踐行軍人誓言。沉甸甸的軍功章,孫景坤很少拿出來示於他人。凱旋后,脫下戎裝,孫景坤的選擇是回到家鄉。他擔任山城村第一生產隊的隊長,一直干了26年。在辦理黨組織關系時,他塵封了自己所有的戰功和榮譽,默默建設家鄉。

在戰火紛飛年代,用青春和熱血換來和平與繁榮﹔在和平建設年代,又把熱愛深深地融進家鄉的每一寸土地。這群“最可愛的人”,將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骨血,化作滿腔熱血,揮洒在實現民族復興夢的道路上。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