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遼寧的故事

【穿越歷史的感動】以廠為家搞鑽研 工作效率成倍提

2021年06月23日16:20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故事主人公:王鳳恩,曾任沈陽變壓器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兼任沈陽市、遼寧省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副主任。他是工人出身的工程師,是中國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的主要研制者。195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赴京參加全國群英會,被命名為全國工業戰線生產建設“十面紅旗”之一。

王鳳恩

在沈陽的勞動公園裡有五名著名勞動模范的塑像,居中的一位就是王鳳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聞名全國的創新大王。他的事跡曾被拍成電影、編成連環畫《紅色工程師》。

在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史上,王鳳恩的名字是與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制造成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1953年,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的制造成功開創了我國自行制造大型變壓器的先河……

1948年,王鳳恩進入沈陽變壓器廠,從幾棟破廠房、幾台舊機床起步,和百十來個工人一起完成了由修理變壓器向制造變壓器的歷史跨越。

1951年,沈陽變壓器廠接受了國家下達的制造中國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的任務。作為大型變壓器車間工段長的王鳳恩,深感責任重大。在沒有先例的條件下,制造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困難多得讓人難以想象。開始制造沒多久,就被第一道工序卡住了。變壓器的絕緣筒沒有一個人會做,此前的絕緣筒都是國外的,把絕緣紙卷成筒子得用機器。之前,王鳳恩在修理電動機方面是“專家”,開吊車也不錯,但說到要造機器,這在之前可是從來沒有干過。

隨著邊制造、邊試驗,問題也隨之而來了。王鳳恩發現卷出來的絕緣筒滿身都是褶子,而需要的這種特殊絕緣材料當時在國內還沒有。看著堆成山一樣高的廢料,王鳳恩心急如焚。一天,他帶著這個難題回到家,發現妻子正在熨衣服,他就坐在一邊看。看來看去,王鳳恩突然站起身搶過熨斗就往外跑,妻子在后邊怎麼喊,他就是不回頭。來到廠裡,他馬上用熨斗在絕緣紙上一按一推,絕緣紙起泡的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那段時間,王鳳恩每天都是加班加點,以廠為家,工作達到了忘我的地步。為了“治療”變壓器中的問題,他在機器旁一蹲就是三天三夜,像醫生把脈一樣,細聽機器運轉的聲音,直到最終攻克了這道難題。在不具備生產大型變壓器的條件下,他和技術人員、工人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制造出了卷線機、卷筒機、焊接機、伸頸式大台面沖床、卷管機、脫管機、絕緣筒等機器設備。

王鳳恩在工作中的鑽研精神是出了名的,他有敏銳的眼光發現問題,更有持續的鑽研精神解決問題。

為了技術革新,他經常吃住在廠裡,機台旁常年放著一床帶拉鎖的空心雞毛褥子,累了便在褥子上躺一會兒,實在太困了就鑽進去打個盹兒。有一次,為了解決一台機器的動力問題,他幾天沒回家,腦子都想木了。徒弟壯著膽子,勸他回家歇歇。“回去換換腦子也好。”說完,王鳳恩騎上自行車,剛一腳蹬下去,頓時豁然開朗,他立即跳下自行車,搖起腳蹬子,隻見車后輪轉得飛快,“有了,終於被我想到了!”他馬上卸下車鏈子跑回車間。他在機器上安上牙輪,連上車鏈子,難題解決了。這天,他一路走回家,妻子問:“你的車子呢?”“拆了!”“沒車來回上下班咋辦?”“我今天走得比騎車都快。”

王鳳恩在絕緣車間進行膠紙剪裁機試車

對於解決絕緣車間的裁紙問題,早在1958年之前,王鳳恩就關注過。因為裁紙工裁的膠紙上有酚醛,酚醛刺激皮膚,紙末飛到手上、脖子上,就起疙瘩,痒得很。“如果搞台自動化的機器,人往遠處一坐,碰不到紙就好了。”

1958年2月,由於生產量激增,裁紙工序成了瓶頸,裁紙組實行三班倒,后來車間又搞“人海戰術”——全車間的干部職工都調去裁紙,但手工操作無論如何也供不上下道工序的機器生產。王鳳恩潛心鑽研,與工友和技術人員一道,一次次地實驗、改進。直到第十八次實驗的時候,聞訊而來的人們把這台據說是自動化的機器重重包圍起來。

當時,王鳳恩把機器一開,機器飛轉起來,自動將絕緣紙切開又卷成管。人們歡騰起來,慶賀再不會為裁紙窩工了,也不用挨手工操作的累,坐在旁邊看管機器就行了。女工們更是高興,不但從此不用上夜班,而且手和脖子也不會再起疙瘩了。

1958年初,王鳳恩一直考慮著如何變車間手工操作為機械化、自動化。這個車間原來隻能實現30%的機械化生產,其余均為手工操作,效率很低。他和工友們一道反復計算,定出五年規劃,尤其可貴的是規劃中所需要的31台機器都是他自己制造和發動工人制造的。此后,機器的運轉聲代替了錘子、手鋸的響聲,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王鳳恩在全國群英代表大會上發言

1959年,王鳳恩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赴京參加全國群英會,並在這次會上被命名為全國工業戰線生產建設“十面紅旗”之一。

“爸爸非常愛學習,肯鑽研,也經常提醒我們要多學習,勤鑽研。做任何事情從來就沒有糊弄這一說。在家裡干活的時候,一樣是給平房院子夾障子,爸爸夾得整齊美觀又結實。”王鳳恩的小女兒王芳回憶,日常生活中的父親,誠懇實在,心靈手巧,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讓她從自身的角度理解了父親何以取得了那樣輝煌的成就,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