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遼寧的故事

【穿越歷史的感動】潛心制藥靜且嫻 甘將韶華獻中華

2021年06月22日10:06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故事主人公:安靜嫻,中國化學制藥企業第一位工程院院士,著名化學制藥專家。曾任東北制藥總廠技術員、工程師、磺胺分廠副廠長、研究所副所長。

安靜嫻

安靜嫻,曾經是東北制藥的靈魂人物:她是我國頭孢菌素系列產品的研發者﹔她的學術成果始終處於業內前沿、高峰,卻從不著書立說﹔她研發的藥品救人無數﹔她終身未婚,過著極簡生活。

化學藥品研發並不是安靜嫻最初的主攻方向,她最初理想是當一名醫生﹔東藥,也非安靜嫻心儀目標地,她原本想留在北京的研究所,做純學術研究。

1929年的大連,位於寺兒溝的一安姓大戶人家出生了一個小女孩。起初父母給女兒取名叫安馥芳,是希望這個女孩的人生永遠像花兒一樣馥郁芬芳。安家家境殷實,又因為家族中出了很多太學生、貢生,整個家族對教育很是重視,開明的父親還給女兒請了家庭教師,安靜嫻這個名字,就是她的啟蒙老師給改的。

安靜嫻所處年代,女孩子能從小學一直上到大學並非易事,安靜嫻雖然完整而系統地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教育,其過程卻艱辛無比。

和師承梁思成、一生致力田野考古的哥哥不同,安靜嫻從小痴迷數理化,這也讓她在剛剛有懵懂志向時,將自己未來職業指向醫生。做醫生的念頭,伴隨她升入高中,用安靜嫻自己的話說,“我最早的時候是想學醫的,等我到高中時候,還是在為學醫作准備。”

高中二年級,一次偶然外出買藥看見的事情,讓安靜嫻重新考慮自己的專業選擇。

安靜嫻的高中是在北京上的,當時北京還沒有解放。一天,她去西單附近大藥房買藥,結果看見所陳列的藥都是進口藥。不僅如此,即便對家境殷實的安靜嫻來說,藥價也十分昂貴,更別提普通百姓了。

藥房所見給安靜嫻的感受很不好,她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成為醫生以后,給病人看病開出藥方,但藥是國外進口的,老百姓吃不起,怎麼辦?

是否還堅持學醫,讓她很是糾結。

安靜嫻所處環境讓她可以接觸到很多有學識、有見地的人,用現在的話講,她決定先在自己圈子裡探究探究。一番下來,她發現無論是自己相熟的,還是朋友的朋友,圈中當時有為數不少的醫生,卻沒有一個是搞藥的。

她得出了一個結論,沒有國產的藥,即使知道病因也沒辦法醫治,很多中國老百姓將因看不起病而等死。這個結論,讓安靜嫻作了一個決定,“我放棄了當醫生的初衷,立志學藥,並決定報考北京大學。”

1947年9月,安靜嫻如願考取了北京大學藥學系。

5年之后,23歲的安靜嫻進入東北制藥總廠。從那一年開始,東藥廠區到職工宿舍的兩點一線間,一個清麗的女子永遠在相同時間出現在人們視線裡﹔日落日出間,廠區在變大,女子頭上的青絲,由墨色到灰白直至滿頭銀發,她依舊在相同時間出現在職工宿舍到東藥廠區的路上,她就是安靜嫻。

23歲進入東藥,79歲停止工作,安靜嫻一生未曾離開工廠和生產線。

56個春秋,她身邊景象不斷變化,心中夢想依舊燦爛。與夢想相隨的是,從最初磺胺嘧啶新工藝路線,到抗瘧新藥腦瘧佳的研發成功﹔從頭孢菌素系列產品到全合成黃連素及新藥長春西汀,不斷填補著國內空白,她的一生,樂在藥中。

在東北制藥,“安靜嫻”這個名字被幾代人知曉,可人們都習慣地稱呼她“安工”,一直如此傳承。從領導到普通職工,從她的學生到科研團隊,“安工”,一聲呼喚,飽含了尊敬,也帶著不同的崇拜。

進入制藥企業偏離了安靜嫻自己最初的職業規劃,“我挺想去科研單位的,去做純科研研究。”

因為這個想法,安靜嫻想在實習結束后便離開。多年后安靜嫻提及這段插曲笑道,“起碼有半年,我還老在那想,要是有機會我想走了。”

“工廠裡整年到頭就生產幾個品種,同樣品種轉來轉去,我覺得沒意思。”安靜嫻不願留下的原因並不復雜。

一個工人由於生產線發生爆炸而意外死亡,讓安靜嫻留在東藥。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缺醫少藥。東藥生產的藥品中有一個化學名叫磺胺嘧啶的產品,是當時治療一般感染的廣譜抗菌藥,也是腦炎的首選藥,供不應求。

生產線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已經算是很先進了,但因技術所限,當時的工藝路線反應周期長、原料消耗多、污染嚴重,技術本身存在安全隱患,動不動就爆了。車間的一個工人因為崗位爆炸意外死亡,這件事對安靜嫻觸動很大。

安靜嫻覺得自己所學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比如老舊的生產路線是可以改進的,以此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這個想法不僅讓安靜嫻留了下來,磺胺嘧啶合成新路線的研發也成了她的第一個研發成果。

無數實驗之后,安靜嫻率先在國內研究合成磺胺嘧啶工藝新路線,工人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那一年她剛過而立之年。

一般情況下,藥品都會有一個化學學名,但對老百姓來說藥品化學名是很艱澀難懂的。不過也有例外,這就是頭孢,老百姓對這兩個字很熟悉。

百姓熟知,一方面源於它是廣譜抗菌藥物,用途廣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頭孢第三代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填補了國際與國內的空白,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用藥便利。

填補空白的人,就是被譽為“中國頭孢第一人”的安靜嫻。

今天我們看見的一粒小藥片、一粒小膠囊、一支針劑,融入了安靜嫻多少心血也許隻有當事者才最清楚,我們所知的是,開始頭孢菌素系列產品研發時,安靜嫻已是半百之人了。頭孢系列產品中的第一個品種,從論証到向生產過渡歷時4年。隨后其他4個產品的研發以及對已成型產品的不斷改進,貫穿了安靜嫻整個甲子歲月。

頭孢系列研發當時分歧很大,主流意見是即使我們自己搞替代進口產品,也要從第一代搞起,可以借鑒。當時國外頭孢菌素已經上市十多年了,經歷了第一代、第二代。

安靜嫻不同意,“我們不搞一代,也不搞二代,直接搞三代,這樣的話我們搞起來就跟上世界的步伐了。”

1997年,安靜嫻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化學制藥企業唯一女院士,那一年她68歲,年近古稀。

短發與眼鏡,這樣的形象成了安靜嫻的固定標志。幾十年沒換過發型,永遠是齊耳短發,永遠是那身款式不變的衣服,鼻梁上永遠挂著那副厚厚的老式眼鏡,身上透露著老知識分子的濃濃氣息……

她拮據?當然不,她有著高工工資,雖然她從不領每月13000元的院士補貼﹔她不通時尚?家中開過綢緞庄,想必她對衣料的考究不會陌生。有人說她不懂生活,但就是這位不懂生活的人,精通五門外語,在她滿是專業書籍的房間,那本法文的《紅與黑》就在她的枕邊﹔這位不懂生活的人,緩解助手緊張情緒的方法是為大家隨手勾勒出漫畫﹔這位不懂生活的人,79歲離開自己崗位時,沒帶走一個証書、一個獎狀、一頁手稿……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