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羅登賢,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東北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領導者,同時也是黨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的重要創建人。曾任中共中央臨時常委會常委、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等職務。
羅登賢
一提起東北抗日聯軍,人們往往都很熟悉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等著名抗日英雄及其英勇事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抗日聯軍的重要創建人——羅登賢。因為,他犧牲早、宣傳少,許多往事如煙散去,鮮為人知,其名字也幾乎被人淡忘。
羅登賢,廣東南海縣人。曾經在香港、廣東等地領導工人運動。這樣一位嶺南工運領導,為何會到東北組建抗日聯軍?
1931年春,羅登賢被黨中央派到東北工作。他以中共中央駐滿洲省委代表身份,到沈陽協助省委工作。工作期間,羅登賢和滿洲省委的同志感到,東北地區的情況和關內不同,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的武裝侵略已經十分明顯,他們曾將這些情況向中央做了匯報。
“九一八”事變后,滿洲省委機關遭到破壞。黨中央立即任命羅登賢為滿洲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長,直接領導東北的抗日斗爭。當時,沈陽的形式非常緊張,敵人統治很嚴,黨的活動困難,經中央批准,滿洲省委機關於年底從沈陽遷到哈爾濱。到哈爾濱不久,羅登賢就在道裡鬆花江橋下邊一個叫牛甸子的小沙島上的聯絡站召開了北滿黨的高級干部會議。
在會上,羅登賢堅定地對與會同志說:“敵人在哪兒蹂躪同胞,我們共產黨人就在哪兒和人民一起與敵人抗爭。”“黨內不許有任何人提出離開東北的要求,誰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那就是恐懼動搖分子,不是中國共產黨員。”
堅持抗日的東北義勇軍。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出現了許多抗日義勇軍,人數最多時達30余萬。這些義勇軍的組成大體可分四種:第一是東北軍的一些將領,在廣大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高潮中,在一批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強烈要求抗日的推動下,拉起隊伍抗日。如黑龍江省的馬佔山、蘇炳文,吉林省的丁超、李杜等,這些隊伍直接接受國民黨的影響,不發動民眾抗日。第二是東北軍與民眾結合組織起來的抗日義勇軍,如吉林省的王德林,遼寧省以唐聚五、郭景珊、鄧鐵梅等為代表的抗日救國軍或自衛軍。這些義勇軍大部分是農民、小資產階級,也有部分工人。這部分抗日義勇軍受國民黨影響較小,在一定條件下擁護共產黨政策,甚至允許共產黨派人到他們隊伍中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第三是農村的農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武裝團體,如大刀會、紅槍會、自衛團等。這些武裝雖然也抗日,但封建迷信色彩很濃,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受農村地主階級左右。第四是抗日“山林隊”,“山林隊”是以報山頭、報號為名義的民眾抗日武裝。
羅登賢和滿洲省委根據各種抗日義勇軍的不同情況,採取了不同策略。或者派黨員去加強領導,或者派有經驗的黨員打進去做兵運工作,目的在於組織這些隊伍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2年初,黨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周報》第20期(1931年10月21日出版)傳到東北,該期刊物上載有周恩來以伍豪為筆名寫的重要文章:《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與我黨的當前任務》。周恩來在文章中號召東北黨要組織武裝抗日,在東北必須發動民族革命戰爭來反對日寇,驅逐日寇出東北;必須發動群眾,組織反日團體;號召東北人民“自動武裝起來”,組織救國軍、義勇軍,進行游擊戰爭。並提出中心口號是:全國工人、農民及一切被壓迫的民眾自動武裝起來趕走日本帝國主義!
羅登賢與妻子周秀珠在上海的合影。
羅登賢組織滿洲省委負責人,認真學習了這篇文章,進一步明確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精神,羅登賢和省委軍委書記楊林、周保中等起草了《抗日救國武裝人民群眾進行游擊戰爭》的文件。提出必須積極發動群眾,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才能取得抗日救國的徹底勝利。同時還要聯合其他一切抗日力量,共同反對日本侵略者。
為了貫徹執行文件精神,羅登賢和滿洲省委先后派出了一大批優秀黨員,分赴各地組織武裝力量,進行反日斗爭。被派往各地的黨員,羅登賢都親自找他們談話,交待工作任務和完成任務的方法,鼓勵他們為東北民族解放斗爭做出貢獻。
在南滿地區,1932年春,滿洲省委先后派共產黨員楊君武與省委軍委書記楊林,到吉林省磐石縣發展武裝力量,進行反日游擊戰爭,在那裡創建了磐石工農義勇軍。后來又派楊靖宇去領導這支隊,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在東滿地區,省委派童長榮任特委書記,創建了延吉、和龍、琿春、汪清等反日游擊隊,后來發展成為抗日聯軍第2軍。在北滿和吉東地區,省委派趙尚志、馮仲雲、周保中等,先后創建了巴彥、海倫、珠河、湯原、密山、寧安等許多支游擊隊,后來發展壯大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3、4、5、6、7軍。
羅登賢根據"九一八"事變后的新形勢,把滿洲省委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到農村,組建起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抗日武裝的主要創建人。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八一宣言》中寫上了羅登賢的名字,肯定了他為抗日救國做出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