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洪區繁華裡小區的志願者們。王雁攝
5月17日至28日。繁華裡小區距離園區封閉已經過去11天。隔離區內的1756戶,3756人,他們的現狀如何?記者走近社區、物業、志願者……透過一群守望者,見微知著幾幅溫暖畫面,合奏出一曲“愛的奉獻”。
5月28日上午10時,天陰微雨。於洪區繁華裡小區門前,“暖大白”和“盛京紅”正在為前來遞送物品的群眾登記信息。
“現在應該是最輕鬆的時刻了,每天飯口最忙,5個小推車往裡運貨,平均一天要送四五百趟……”碧桂園銀河城物業工作人員董凱一邊收取快遞,一邊對記者說。
守望相助“夕陽紅”
門前忙碌的志願者們,有幾位華發叢生的老者。記者採訪后得知,原來他們是社區合唱團的成員,主動來擔任志願者增援一線。
社區合唱團團長劉長海告訴記者:“我們團一共有62人,平均年齡65歲。疫情開始后,大家集體報名成為盛京使者,每天8個人到這裡值班,一直排到了5月31日。”
採訪時正逢陰天細雨,劉長海不時摩挲著膝蓋,“歲數大了,腿腳不太好。可是我們至少可以跟前來咨詢的居民做個解釋,幫忙接點東西,這就是我們來此的意義。”
四十載后兄弟在
就在這個當口,三個人提著幾個塑料大兜來到了隔離區提貨點,他們按照服務人員的指示,簽字、備注,並在塑料口袋上寫下了運送位置的樓牌號。
“這是要送給家裡的親戚嗎?”記者問。“不是,我們是過來給同學送點東西。”拿筆寫字留言的大姐回答。
“你們是什麼時候的同學啊?”記者又問。“我們是小學同學,南十路一校的,現在學校沒了,可是我們四十多年的情誼在這呢。”另外一位男士感慨道。
原來,三位發小聽說老同學被隔離后,買來了鮑魚、龍蝦、蔬菜、水果……盡自己所能地表達這份情誼。帶隊的尹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同學感情特別深,平時一二個月肯定要聚上一聚,他們兩口子的孩子在國外,身邊沒人,我們關鍵時刻必須頂上去啊。”
衣帶漸寬終不悔
聲音嘶啞,透著沉沉的疲憊。5月27日,記者與社區書記高真真通話時,感受到了經歷數日鏖戰后,體力透支發出的信號。
“剛剛隔離區內有位孕婦臨產,我們一直在上報信息,溝通協調,好在一切順利,母女平安。”新生命出生的喜悅,沖淡了連日忙碌的疲憊,平添了一絲欣慰。
實地採訪,高真真的電話響個不停。社區干事鞠思瑤告訴記者:“這兩天還算平穩了,隔離的前幾天,電話就沒停過……”
20歲的小伙子姜聞凱在美國留學,假期回國后第一時間到社區報名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中。小伙子說:“以前以為社區工作很簡單,到了一線才知道,真的很不容易。”每天早上6點多開始工作,最忙的時候要干到凌晨三四點,來不及回家,就躺在椅子上湊合一宿。
“有一天晚上,我們忙到很晚,居民給我們送來了十多杯奶茶,抱在手裡,熱在心頭……”言到此處,高真真的眼中淚光涌動。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