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正在接種疫苗。 李浩攝
凌晨兩點半,沈陽市沈北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吳寧關上辦公室的門,驅車趕回24公裡外的家……
5月25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中國醫科大學新冠疫苗接種方艙,包括准醫生、教職員工和外圍工作人員在內,前后共有近9000人在這裡接種疫苗。這裡,也是像吳寧一樣的疾控人的“戰場”之一,他們絞盡腦汁完善疫苗接種流程,僅一款“提速神器”就將每名接種人員的審核、接種時間減少了近一半。
定點定時定區分流接種
單向入口和出口,為行動不便的學生提供特殊通道,配備醫護人員應對緊急情況……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王平說:“我們接種的范圍很廣,不僅是醫大的學生、教職員工,還包括校內商鋪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服務單位的所有人員。今天是第四批補種,前三批共接種6202人,今天補種2640人,一共接種近9000人。”
王平介紹:“在接種安排上,我們一是定點,選擇體育館這樣寬敞的地方,保証空氣流動,減少人群聚集。二是定時,利用App安排接種時間。三是定區,在區域內按照流程分為等待區、接種區、留觀區,按照接種速度安排各區人員。”
“提速神器”裝備接種台
此次執行接種任務的是遼建集團沈煤醫院,方艙共有10個接種台,在接種台上,記者發現了一款“提速神器”。沈北新區疾控中心副主任唐岩介紹說:“我們在全市率先購進了50套流動接種‘三寶’,即移動接種平板、掃碼墩、電子簽核系統,大大提高了接種效率。”
有了“提速神器”,由於提前建卡環節已經把接種人員的信息輸入系統,接種人員隻需在系統上掃描指紋、面部識別,就能免去填表、簽字等環節。“原來一個台一天能接種150-250人,現在接種250-350人,大大提高了接種效率,讓市民少等待。”吳寧說。
特寫 孩子每天抱著媽媽的睡衣不撒手
一個又一個電話,隨時解決現場問題,在中國醫科大學接種方艙,41歲的吳寧每天都很忙碌。16年來,作為軍嫂的她經歷過“甲型流感”疫情的考驗,處理過多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新冠肺炎防控戰役中毫不畏懼,沖鋒在前。“我們常常每天早上七點多到接種點,一直待到晚上八點多接種結束。這還不算完工,我們還要核對接種信息,安排下次的接種時間。我和5名同事常常干到凌晨兩三點。”吳寧說。
為了工作,她無暇顧及兩個孩子。“我愛人在北京工作,疫情發生后,我這裡也開始忙了,常常是9歲的哥哥幫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弟弟。”說起孩子,吳寧潸然淚下。老大上網課她沒時間看管,老二上幼兒園她不能按時接送,孩子病了她無暇照顧﹔晚上回家晚,孩子見不到媽媽,每天抱著媽媽的睡衣不撒手,再困也要等媽媽回家。“5月27日是小兒子的生日,可是那一天我也得工作,因為我知道,我們疾控人就是如此,在疫情來臨的時候,我們就是一道防火牆,而這道防火牆中,有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