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沈陽南站附近的陶大宇自打“五一”假期去了一趟渾南區某家以銷售臨期食品著稱的網紅折買倉,一直念念不忘——
“超市裡全是人,一車一車地往外推吃的喝的,聽說有不少是從撫順、本溪開車過來的。想要找個購物車,得自己到大門口‘搶’。一大瓶正常賣50多元的進口果汁,還有10天到期,才賣9塊9。8月份到期的德國進口啤酒,一罐3塊多,大伙兒一箱一箱地買……”
陶大宇的購物車裡塞滿了飲料、啤酒、餅干、面包片、咖啡和紅酒,結賬時才花了不到100元。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
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為了減少浪費,部分大型超市專門設置了“臨期食品專櫃”,或者以“買一贈一”的捆綁形式出售快要到期的食品。
如今,臨期商品正在從大型超市的“角落”走到了“台前”,沈城甚至出現了多家以銷售臨期商品為主的超市和折扣店。而支撐這一轉變的,是消費主體的變化:臨期商品的主要購買者已從對價格敏感度較高的中老年顧客群體,逐漸轉變為既追求生活品質、又注重性價比的年輕人群。
1
那些購買臨期食品的年輕人
5月10日晚8點多,青年大街沿線某商場負一層的大型生鮮超市,記者遇到了站在壽司櫃台前刷手機的喬喬,她不時掃一下櫃台中的壽司和正在挑選的顧客。沒過多一會兒,就在售貨員喊出“壽司全場七折”那句話的一剎那,喬喬迅速、准確地從冷藏櫃中拿起一盒三文魚壽司,支付時隻花了23元。
來到旁邊的就餐區,喬喬把餐盒放到桌子上,慢悠悠地吃了起來。十幾分鐘后,她起身收拾好餐盒,並沒有著急離開,而是又走到不遠處的熟食櫃台前。“八點半了,該特價了吧,來隻藤椒烤雞。”喬喬對售貨員說。“好嘞,21.9元,便宜了8元。”除了烤雞,售貨員熱情地附贈了喬喬一枝鮮花。
這只是90后女孩喬喬的一個平凡的工作日夜晚。
每次加班有些晚的時候,她就會到這家生鮮超市解決當天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8點之后,這裡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當天沒有賣完的現做熟食折扣力度非常大。附近不少上班族都掌握規律了,有些東西還很搶手,要看運氣的。”喬喬告訴記者。
距離喬喬工作單位4站地鐵之外,孫先生把臨期食品超市開在了出站口處。
記者去採訪時,正是晚高峰時間,孫先生和一名店員忙得不亦樂乎。
這是一個開放式超市,各類食品堆滿了貨架和地面,醒目處標著“進口食品一到三折”的字樣,七八個年輕人拎著大大的紅色購物筐在挑選。還有一個月到期的進口方便面,一箱才賣30多元。
“附近都是寫字樓,開在地鐵口就是看准了這裡上下班的年輕白領多,購買力強。”孫先生說,小店開了不到一年,一個月十幾萬元營業額輕輕鬆鬆。
陶大宇的經歷,印証了孫先生的經營定位。
“我去的那家渾南折買倉,前來購物的基本都是年輕人。現場我還掃碼加入了顧客群,幾百人的群,群主每天晒晒新上的商品,大家在裡面不停地問東問西。”
2
那些越來越火的臨期食品店
網紅博主“沈陽吃貨”這幾天突然發現,渾南奧體中心附近新開了一家全國連鎖品牌倉儲超市,逛完一圈發現,其中不少商品都是臨期的,而價格同樣是“打骨折”級別的,“‘分手快樂水’才1.5元一瓶,便宜哭了。”
“用‘遍地開花’四個字來形容可能是有點夸張了,但現在的形勢就是大家都看好這一行,紛紛加入了進來。”臨期食品超市負責人孫先生這樣說。臨期食品銷售已經從最初的大型超市設立的專櫃升級為專門的賣場和超市,沈北新區和渾南區都有新開的大型臨期超市,面積幾千平方米,在地鐵站、商圈和大型居住區裡以進口食品、折扣店為賣點的小超市,其實都是形式差不多的臨期食品店。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沈城市場上開出的臨期食品店,不管是大型賣場還是小型超市,主打都是“進口食品”“全球食品”,其中也包含一定比例的國產食品。《2020年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指出,中國食品進口金額高達90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02.2億元),同比增長23.4%,為2015年以來連續第五年持續高速增長。但由於採購、物流運輸、報關查驗所需時間較長,一旦過程中有所延誤,許多進口食品在還未進入市場之前,就已經接近臨期。
進貨渠道是臨期食品店店主諱莫如深的話題。“不能講,講完了我還咋做生意,你自己多走走多看看吧。”記者採訪一位沈城臨期食品店店主時,正好遇到一位前來“取經”的女士,軟磨硬泡之下也沒能打聽著進貨渠道。
沈城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出於庫存壓力和各方面成本的考慮,商超在採購時通常會拒絕接收保質期超過2/3的國產食品和保質期過半的進口食品。同時,商超還會產生大量賣不完的尾貨退至廠家和代理商。而廠家和代理商為了止損,往往以非常低的價格來處理這些食品。
在《創業中國人》節目中,“臨期捕手”創始人陳杰就曾提到,蘇寧一個供應商有200多萬元的食品庫存快要到期了,找到他通過直播的方式處理掉,扣除佣金、服務費之后,這批食品以2折左右的價格在半個小時內銷售一空。
3
吃臨期食品安全麼?
“我總買的一款泰國進口的藜麥麩皮飲,天貓超市賣119元,臨期食品店裡才賣13.8元。保質期1年,離到期還有70天,有便宜的為什麼不買?”職場白領李小雙是臨期食品店的擁躉,自從今年年初第一次接觸臨期食品后,就“欲罷不能”,不僅經常到沈陽的線下實體店購買,更是發掘了多個專門賣臨期食品的網店。她選擇臨期食品的標准有三條:自己了解的品牌和產品,價格足夠優惠,能夠在到期前吃完。
但李小雙的男朋友對她的這種行為卻不是很贊同。
在他看來,臨期就是要過期了,是容易吃出問題的,再便宜也不應該買。
實際上,臨期食品並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標准。此前北京市工商局曾做過界定,標注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標注保質期6個月到不足1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標注保質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5天。
那麼,臨期食品到底是不是安全的?
“低卡博士”創始人、食品營養專家趙文越認為:“臨期食品是可以吃的,因為臨期食品還在保質期內。”他介紹,2011年5月13日衛生部發文對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做出過定義,就是帶有包裝的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也就是保質期。在保質期內,這個食品完全是可以食用的,並且也不會改變食物本身的味道和營養。
不過,“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趙文越說,挑選臨期食品除了要關注保質期之外,還需要注意食品的貯存條件要求。比如一款食品,在-18℃下能保存12個月,但是不等於-8℃下也能保存這麼長時間。一些冷藏食品不可能從生產到運輸再到消費者手裡這個全過程都是在冷藏條件下的,這樣就會造成提前過期,最常見的就是熟食類的商品。因此,購買冷凍冷藏食品的時候,建議不要買臨期的。但是糖果、蜂蜜等糖分很高的食品,可能放幾年都不會有安全問題,因為微生物在其中很難繁殖。
沈陽市營養師協會李麒也持同樣觀點:“隻要在保質期內,貯存條件符合要求就不用擔心。”李麒說,自己也吃過臨期食品,甚至是過期一兩天的食品。她認為,判斷食品能不能吃,除了參考其保質期外,還應該觀察食品的色、香、味等是否發生了變化。“當然,這不是建議大家選擇過期食品。”
4
面前是廣闊的市場
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已經有4萬多名成員。
這個小組的口號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臨期食品可以買!臨期食品不丟人!”
剛剛加入小組的沈陽白領劉女士說:“購買臨期食品的行為,往小了說,能在保証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降低生活成本,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往大了說,是厲行節約、杜絕浪費。但既然‘臨期食品不丟人’這句話被當做口號提了出來,其實大家就可以想像到,買臨期食品是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的。”在網店、大賣場其實還好,因為大家的消費觀念差不多,不會被另眼看待,如果是在超市裡的臨期櫃台挑選食品,可能就會有一些異樣目光投過來。
由於臨期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屬於在食品流通環節中的“剩余品”,在部分消費者看來,臨期食品就是“低質量產品”。調研數據顯示,仍有超過60%的消費者對臨期食品帶有一定的負面印象。
記者採訪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沈城幾乎所有線下商家都不約而同地規避了“臨期”的概念,巧妙地打出“折扣店”的招牌。同時,在臨期食品中混雜經營部分正期食品,或者是不具備知名度的小型廠家的食品。對此,李麒介紹,市場上並沒有針對臨期食品的特別監管,經營者如何守住經營底線,消費者如何在購買環節避免“踩雷”,都是值得探討和注意的問題。
從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上來看,分析人士認為,國家在反食品浪費領域的政策導向,將促進臨期食品行業的發展,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會突破300億元。2020年雖然有超過45%的消費者表示在未來依然不會購買臨期食品,但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認為未來會出於各種原因而購買臨期食品。“隨著新技術的融入,臨期食品已經逐漸擺脫了原本的低端形象,也有越來越多相關機構利用臨期食品進行慈善活動,因此可以預計,在未來臨期食品將為更多消費者所接受。”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
就在5月14日下午,面對不斷有人提出的加盟合作要求,沈陽一家大型臨期食品超市公布合作條件: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停車位200個……
很顯然,臨期食品已從“角落”裡走了出來,面前是更廣闊的市場。
臨期食品店中進口食品的保質期大多還有半年左右,進貨價通常為市場價格的10%-30%,出售價為市場價格的30%-50%。不過由於進口食品的溢價偏高,即便看起來折扣很低,仍有較大盈利空間,加上受消費升級影響,年輕消費者對進口食品的喜好度不斷提升,所以進口食品成了“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