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誘惑網絡直播“打賞”亂象頻生

2021年05月17日09:2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面對誘惑網絡直播“打賞”亂象頻生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網絡直播平台分享生活、展示才藝、展開社交活動,網絡直播平台的關注度等也越來越高。但隨之也暴露出不良表演、宣揚一夜暴富等問題。最近,一篇描寫某網絡主播在短時間獲得網友千萬元打賞的文章流傳,靠“打賞”致富引發爭議。對此,我們的記者展開了調查。

  主播被“打賞"千萬元 高額收益引爭議

  這是某平台上網絡主播正在直播,有觀看者不斷向她贈送虛擬禮物。這個叫作“至尊守護”的禮物折合人民幣1萬元,在一次直播中,該主播就收到了30個,總價值30萬元。

  不久前,一篇講述該主播短時間獲得千萬元“打賞”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說到她幾年來共直播600多場,累計獲得虛擬禮物折合人民幣達3000萬元。其中提到的“打賞”,是指觀眾通過直播平台購買虛擬貨幣,再兌換成虛擬禮物贈送給主播。直播平台會折算“打賞”禮物的價值,並與主播分成。這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

  為了獲得“打賞”,主播會想辦法讓粉絲“刷禮物”。這是某主播和另一名網絡主播進行的網絡擂台PK游戲,規則是比較兩方粉絲在規定時間內贈送禮物的多少,輸的人要接受游戲懲罰。一些粉絲為支持喜歡的網絡主播,不斷贈送禮物。在該網絡平台上,標價最高的是66666抖幣的“至尊禮炮”,折合人民幣9523元。

  近幾年,一些自媒體不斷炒作這名網絡女主播“最多一天賺500多萬人民幣”等有關巨額打賞的信息。在給她打賞的人員中,一個名叫“老爺”的賬號送出的禮物超過8000萬人民幣。正當大家議論此人的真實身份時,該賬號悄悄修改了網名,在網絡銷聲匿跡。

  雖然“巨額打賞獲利”的真實性有待核實,但用這種“套路”吸引網友“打賞”牟利的行為和宣傳頻頻在網絡出現,沖擊著社會心理。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 佟麗華:(網上)說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這樣一個打賞,但是背后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打賞,其實這個信息是完全不准確的。在整個社會尤其在未成年人當中營造一種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這樣一種虛假的這樣一個現象,對於整個未成年人的這樣一個人生觀的形成是非常有害的。

  虛假手段炒作“網紅” 誘導網民消費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網絡主播和平台會用一些虛假手段獲取“打賞”,比如找“托”冒充粉絲、偽造主播人氣流量數據等等,誘導不知情的網民跟風消費。

  “95后”網絡主播小王告訴記者,一些主播通過連麥PK刺激粉絲打賞的行為被叫作“騙票”,之所以叫作“騙”,是因為其中存在大量套路。比如運營團隊會假扮粉絲刷禮物,營造緊張氣氛,進而騙取網友跟風打賞。

  網絡主播 小王:就是有運營團隊,其實都是跟公司內部的人連線,然后假裝不認識,然后做PK,就這樣。因為我好幾個朋友在抖音上,粉絲基本上都四五百萬,所以他們有時候開直播的時候,我們也湊個熱鬧給刷點禮物,活躍人氣,基本上也會這樣。

  為提高主播熱度,吸引觀眾,直播數據也會造假。在團隊操作下,實時在線人數隻需要后台改一下設置,就能把累計時間段內的全部流量都算進去,此外還有“倍數化”操作,可使呈現人數是真實數據的1000倍甚至更多,以此提高主播價碼,抬升粉絲刷禮物的心理價位。

  網絡直播平台產品銷售 郭先生:今天本身很多的MCN(網絡媒體整合)機構也好,或者很多的培訓機構也好,就是有刻意地在做這個事兒,躺贏、偷懶、啥也不干,最后他(她)也能白手起家一夜暴富,而且已經成套路了,我覺得說其實是普遍存在的一個事兒。

  多家網絡平台存在性暗示等低俗現象

  為了增加打賞金額,還有一些主播靠暴露的穿著、輕佻的言語、承諾送禮物、“給福利”等方式吸引用戶,甚至用性暗示、軟色情的方式誘惑“打賞”,導致不良信息存在於網絡直播平台之中。

  在某直播平台上,記者隨機進入其推薦的“熱門”版塊,發現裡面就含有性暗示、誘導用戶打賞的直播。

  網絡主播衣著暴露、污言穢語,目的隻有一個——讓網友充值打賞。有的主播並不露臉,而是將鏡頭一直對准身體的某一部位,有的則通過所謂的運動展示、游戲解說等方式,用暴露的衣著誘導用戶瀏覽,進而成為所謂的“粉絲”。有網絡直播經歷的小王表示,這類的“軟色情”是網絡直播獲得打賞的快捷途徑。

  網絡主播 小王:因為顏值主播你唯一的可收入的就是你這張臉,網友願意給你刷錢,全看自己。比如今天你播4個小時,你這4個小時坐在鏡頭前面刷單,你也是播了,但是你可能沒有收益。你既然直播了,你肯定是往自己收益最大的方面去做,對不對?

  為追求收益最大化,網絡主播們通過言語和肢體誘導網友關注。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如此的套路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行業規則,出現在許多網絡直播平台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田豐:很多的平台是和MCN機構是有簽約的。然后MCN機構會選擇可能能夠帶來潛在巨大流量和打賞數額這些主播,那麼至於主播怎麼去播,可能這個平台和MCN機構之間往往是有一種默契和妥協,往往會讓主播去有一些打擦邊球的行為,因為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為了帶來流量和打賞的這些金額。

  據統計:自2018年至今,網絡直播App數量持續上升,目前僅蘋果系統中的網絡直播App就超過240個。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直播”二字,會看到其彈出大量App推薦,“深夜美女”“私人視頻”“風味撩人”……這些帶有性暗示的字樣直接被列入App的名稱,更有甚者直接打出“裸聊”的字樣,誘導用戶下載使用。

  齊抓共管 “打賞"亂象亟待系統整治

  針對網絡直播的“打賞”亂象,網站平台應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審核,從源頭上解決不良現象和行為。近些年,國家相關部門也連續出台一系列監管政策,在齊抓共管中逐漸形成規范化治理體系。

  按照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要求,多家視頻平台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功能。在該模式下,青少年無法觀看直播和進行打賞、充值等行為,每日累計使用40分鐘將被強制下線,在晚10點至早6點無法登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田豐:青少年往往不愛使用。因為它所獲取的內容是相對比較單一的,孩子會有意識通過不實名的方式,使用一個虛假信息登錄,導致青少年模式是形同虛設,一些高科技人臉識別的新技術沒有用到實處。

  一些網絡平台為追求流量、吸引眼球,利用算法技術向用戶推送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音視頻內容﹔有的網絡平台藏污納垢,任由主播傳播性暗示或色情淫穢信息,甚至引誘用戶跨平台從事違法違規交易。對此,國家網信部門進行多次整治和嚴格監管。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 佟麗華:以互聯網平台為媒介對未成年進行侵害的問題,這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倒認為現在隨著(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施,有關部門應該盡快來制定一些落實這部法律的具體政策,打造一個有利於未成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

  2020年11月23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對未成年用戶不能打賞以及禁止暗示、誘惑或鼓勵用戶大額“打賞”等做了嚴格規定﹔

  今年2月9日,國家七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直播規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網絡直播平台要對單個虛擬消費品、單次打賞額度合理設置上限﹔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今年6月1日即將實施,提出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四新:我們在監管方面也需要不斷加大監管的力度,保持監管的壓力,及時處置違規的企業或者平台,讓這些平台和企業,包括從事這類活動的主播無利可圖,或者面臨高額的這種法律風險,還有它的經濟風險,這種現象才能夠得到遏制。

(責編:湯龍、王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