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 葫蘆古鎮有煙火氣更有人氣

湯龍

2021年04月26日15:57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聖水湖畔,農村廢棄的石碾子堆起一座小山。山下,幾十根栓馬樁參差錯落樹在路旁……

雖然還未到旅游旺季,但葫蘆古鎮的游客逐漸多了起來。岳鐵紅攝

4月23日,雖然是周一,但在葫蘆島市的葫蘆古鎮裡仍然游人如織。

名為葫蘆古鎮,卻是一處“人造景區”。人們大概想象不到,2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鹽鹼地。

2001年,葫蘆島市龍港區政府提出了“一產服務三產、幫助農民致富”的發展戰略,作為區工商聯會長的王國林第一個帶頭,返鄉創業,在一片鹽鹼地中建設葫蘆山庄,幫助農民致富。而僅有的一點“有利資源”是一個小方塘,就是現在葫蘆古鎮的“聖水湖”。

當然,最初的葫蘆山庄,定位並不是文化旅游,而是建大棚、搞設施農業、發展農家樂,是現代農業。在那個年代,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帶火”了一大批農家樂和旅游山庄。由於大多處於野蠻發展,同質化嚴重,隻能是“賠錢賺吆喝”。葫蘆山庄也不例外,長期虧損導致集團上下一片反對之聲。董事長王國林力排眾議:“這個攤子我們既然接了,就不能扔個爛攤子給政府,更不能讓老百姓沒飯吃。”

正在迷茫的時候,王國林遇到了葫蘆島市申報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機遇,有專家在參觀后為他指明了方向——發展旅游。

發展旅游,沒有自然資源,必然要從文化方面入手。葫蘆山庄用什麼文化帶動呢?在進行了大量調研和聽取了各方意見后,王國林的目光聚焦在葫蘆文化身上。

於是,王國林帶領團隊向葫蘆文化發起了“總攻”,設了佔地面積近千平方米、收藏包括16個類別、數千件各種珍品葫蘆的中國葫蘆文化博物館,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國家級專題性博物館﹔通過舉辦國際葫蘆文化節等特色活動,打造山庄特色文化,獲評“中國葫蘆文化之鄉”﹔通過文化創意,發展葫蘆烙畫、葫蘆雕刻等特色旅游紀念產品、創意工藝品,逐步發展成為產業……葫蘆山庄有了“葫蘆味兒”。

採訪中,葫蘆古鎮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以前,每年來這裡旅游的游客能達到100萬人次,外地游客能佔到7成。

這樣一個建立隻有20年的景區,一沒有吸引人的自然風光、二沒有厚重的人文歷史,能引來這麼多的外地游客,依靠的肯定不僅僅是葫蘆,更多的是創意。但與很多的網紅打卡地不同,這裡的創意“土味兒”更濃。

關東民俗博物館裡陳設的舊家具。岳鐵紅攝

古鎮文化區內,還有一座國家級主題博物館——中國關東民俗博物館。通過5000余件展品,展現了民國時期關東人的日常服飾、商埠、農耕、文化生活。“聽老輩人講過一些以前的事情,也在農村見過一些老物件,但像這裡這麼齊全的,還是第一次見到”,參觀的游客無不被這些“土味兒”藏品震撼到。

關東古鎮文化區,這是以1927年為時代背景,圍繞關東民俗文化真實還原那個年代舊關東地區的民風民貌,搖著撥浪鼓的貨郎挑兒、捏面人的小販兒、拉洋車的車夫、飛揚跋扈的偽警,這一切讓游客感覺仿佛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了民國時期的街頭小巷。

葫蘆山庄也更名為葫蘆古鎮。

在一處名為“大車店”的景點前,導游給游客講起了幌子的含義,游客聽得津津有味:“下面的四塊木牌,代表著客棧的‘服務等級’,而上面的一條魚,代表著這家店是24小時營業,因為魚從來不閉眼睛……”

關東古鎮文化區裡,群眾演員面對鏡頭熟練地開始了表演。田嘉攝

食客驛站前,堂頭看到游客舉著手機開始拍攝就熟練地開始了表演,吆喝起店裡的菜譜,招攬顧客。在景區,這樣的街景演員不在少數,磨刀的、拉洋片的、唱大鼓的……每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有四天的休息日,月收入2000多塊錢,到了旅游旺季還有加班費。

附近的村民,被邀請過來做起農家飯菜。田嘉攝

葫蘆古鎮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景區內的群演、擺攤的藝人、作坊的工匠,甚至做菜的婦女都是來自周邊的農民。白馬石、獨樹溝、牛營子、笊笠頭子4個村的農民因山庄而受益,農民外租土地掙錢,到山庄裡就業、賣特產掙錢,在山庄周邊開了上百家小吃部、小超市掙錢,再加上土地增值、改善環境等直接和間接效益的拉動十分明顯。葫蘆古鎮常年提供就業崗位700余個,累計安置周邊農民、漁民和回鄉大學生就業達3000多人次。

就在去年,“土味兒”的葫蘆古鎮,又做起了“新內容”。

應急管理科教體驗基地中的客車逃生演練環節。岳鐵紅攝

2020年7月,葫蘆島市應急管理科教體驗基地在葫蘆古鎮揭牌。在市應急局的指導下,葫蘆島市應急管理科教體驗基地採用“政府引導,社會投資”的建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5000萬元。基地是遼寧省首家倡導“理論+實景體驗”相結合的綜合性應急安全科普體驗展館,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共有應急科教、交通安全、地震安全、消防安全、禁毒科普館等10個主題體驗館,以及20多項VR和互動實景體驗項目。

葫蘆古鎮用一個“小葫蘆”作支點,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轉型,還撬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