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們|遼寧科技學院:以東北抗聯精神培育新人

2021年04月25日11:10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遼寧科技學院,坐落於遼寧省本溪新城,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1948年東北解放后,更名為本溪工科高級職業學校,1958年升格為本溪鋼鐵學院。學校經過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本溪大學、本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本溪市師范學校等四校合並之后,2004年5月,遼寧科技學院經教育部批准,升至本科院校,至此站在了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行列。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走過73年崢嶸歲月,如今的遼寧科技學院成為了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明道明德、求真求實”的校訓和“堅忍不拔、百煉成鋼”的遼科精神,致力於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技術大學,服務於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2016年遼寧科技學院被確定為教育部重點支持的產教融合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試點院校、“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2017年被確定為教育部“科學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全國首批試點院校,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百城千校”首批試點院校,遼寧省向應用型轉變示范校,遼寧省機器人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單位。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核心點,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師生的日常工作學習中,深挖地區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學校依托本溪地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著力保護發掘東北抗聯遺跡遺址,收集抗聯人物事跡,積極開展東北抗聯精神研究。

遼寧科技學院積極將東北抗聯精神全面融入教學、科研、雙創、文創、人才培養、學生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方面。2013年起,學校把東北抗聯精神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利用東北抗聯陳列館開展主題黨日、團日活動。同時,學校與本溪縣委縣政府簽訂抗聯教學實踐基地協議,在桓仁縣開展抗聯教學實習,在旅游、廣告、環設等專業教學中推出相關實習產品。

遼寧科技學院在抗聯精神融入教學、全員思政育人的路子越走越寬廣,先后成立“遼寧東北抗聯精神研究中心”、“遼寧省東北抗聯精神當代價值研究基地”,舉辦“東北抗聯精神育人論壇”,建成“東北抗聯精神育人筑夢空間”,打造抗戰抗聯音樂史詩《民族脊梁》等,深入闡釋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及當代價值,協同推進抗聯精神育人工作,全力打造“東北抗聯精神育人”紅色教育品牌,把抗聯精神育人的觸角有機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等諸多方面,將以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紅色基因有機融入到育人的全過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滋養心田、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此次論壇為東北抗聯精神研究者搭建了學習交流平台,研究者們分享了關於東北抗聯精神育人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會議有助於積極推動東北抗聯精神的進一步挖掘,助力提升東北抗聯精神育人的感染力和實效性,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積極貢獻。

目前,抗聯精神育人“筑夢空間”已成為面向校內師生和國內外受眾理想信念教育的宣傳陣地、立德樹人的第二課堂、實踐和創新的展示基地、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

2017年12月遼寧科技學院創演了遼寧本溪地區抗戰抗聯大型音樂史詩《民族脊梁》舞台劇。演出以“民族脊梁”為主線,用義勇軍魂、氣貫長虹、艱苦歲月、繼往開來四個樂章演繹本溪地區抗戰抗聯的艱苦歷程和偉大的民族精神,鼓舞煥發新時代人們共筑中國夢的信念信心。《民族脊梁》劇本均為本溪地區歷史事件及原型創作,將國歌歌詞原創素材地、東北抗聯主要游擊根據地、楊靖宇將軍譜寫的歌曲等史實和歷史題材,200余名演職人員通過編樂(曲)配器及生動的演繹展示出發生在遼寧本溪地區抗戰抗聯的恢宏歷史畫卷。

遼寧科技學院將以更大的視野和新的視角進一步思考和把握東北抗聯精神的主要內涵,在紅色育人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傳承精神中落實立德樹人,努力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校抗聯教育品牌,將秉承紅色育人精神,講好黨的故事,講好東北抗聯的故事,使紅色基因滲進青年血液之內,浸入青年心扉之中,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