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5年創辦的奉天實業學堂和1906年創辦的新民公學堂,到1980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而誕生的沈陽大學,迄今也逾百年。
百年崢嶸歲月,無數校友的紅色基因深深刻在沈大人的骨血中,鞭策著一代代沈大人心懷崇高理想,擁護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響應黨的號召,將自己的青春熱血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今天的沈陽大學佔地面積52.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2萬平方米。設有19個教學院,開設本科專業69個,涵蓋經、法、教、文、史、理、工、農、管、藝10個學科門類,專任教師1163人,各類在校生1.7萬余人。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2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多次被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省“文明單位”、省“文明校園”、“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學校黨委多次被評為沈陽市“先進黨委”。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沈陽大學始終堅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區域產業振興”的辦學宗旨和“科學辦學 民主辦學 開放辦學”的辦學理念,秉承“厚德重學 至誠至勤”的校訓,發揚“愛國明志 勤奮自強 創新超越 務實擔當”的新時代沈大精神,確定了全面建設全國同類院校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大力推進轉型發展,全面實施提升綜合實力三年行動計劃,先后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遼寧省首批向應用型轉變示范高校、遼寧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遼寧省來華留學生工作示范建設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同時擁有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綜合性大學。在艾瑞深校友會網發布的2021中國大學排名中,學校綜合實力躍升至199名,進入全國1200所大學前200強。
學校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點建設信息類、機械類、經濟類、生物類、工商管理類、建筑類等10個應用型專業群,實現學科專業鏈與地方行業產業鏈的集群對接。先后成立了科技創新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建設了涵蓋生物入侵、評劇藝術、大數據、特種機器人等產業領域的多個高端科研平台。學校現有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專業3個,國家級一流專業5個,省級特色一流本科專業16個,省級優勢特色專業、本科示范性專業、重點建設專業等18個,市級重點建設專業19個,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先后獲批國家級、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和一流本科課程51門次。擁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8個,省級實踐教育基地、創業孵化基地10個。
學校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創新創業隊伍建設、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作為理事長單位,學校牽頭成立了由157家高校和企業參加的遼寧省電商產業校企聯盟。先后與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沈陽市法庫縣和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等開展了校所、校院、校地、校企戰略合作,分別與沈陽渾南現代交通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訊方有限公司、沈陽東軟睿道教育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辦校企共建二級學院,形成了嵌入式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與華晨寶馬合作共建精英本科生項目“寶馬班”等企業命名班。學校先后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63項,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各類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100余項,其中,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機器人救援技術挑戰賽北部賽區第一名、全國板球錦標賽男子碗組冠軍和中國沈陽賽艇大師賽男子組四人雙漿冠軍。“訊方ICT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入選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個優秀案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中心獲批遼寧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現有教授、副教授787人,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4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中國戲劇三度“梅花獎”獲得者1人,遼寧省攀登學者1人,省優秀專家、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興遼英才計劃”人才等17人,省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優秀教師17人,省優秀教學團隊8個。2018年以來先后柔性引進高端人才55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名,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人,國家萬人計劃人才4人,入選新世紀創新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才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
百年校史映襯著百年黨史。沈陽大學的發展建設始終與黨的發展建設同頻共振!回望“百年路上的我們”,今天的沈大人,定會傳承紅色基因,將奮進的篇章融筑到生命延續的脈絡與血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