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們|大連大學:紅色城市 紅色大學 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 

2021年04月19日13:51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1946年-1948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連創建了6所高等學校,為日后的大連大學奠定了基礎。1948年,為適應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中共旅大地委兩次請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擬在“大連設立正規大學一處……大批培養將來在各大城市進行建設的科學技術人才”。

194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同意成立大連大學。大連大學為市屬院校。1949年4月15日大連大學在市文化宮舉行創校典禮,4月16日正式開學。

大連大學成立后招聘了一批優秀教師。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等諸多高校及海外的著名專家學者十分向往到解放區參與新中國的建設工作,他們闖過敵人重重封鎖線來到大連大學任教。

在大連大學曲折而又光榮的發展歷史上,有一批特殊的人物,他們從戰爭年代走來,經歷過生死的考驗。脫下戎裝,走上講台,他們更像一個個紅色的火把,把革命精神傳遞給后代。

1986年11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大連大學、大連師范專科學校、大連市衛生學校組建新的大連大學。1987年10月6日,重新組建的大連大學成立,採用一校三方四地辦學模式,由時任大連市副市長趙亞平擔任黨組書記、校長。

自1950年7月6日取消大連大學建制至1987年10月6日,37年又3個月后,大連大學重啟新建。

1998年,剛剛遷入新校園的大連大學要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廣大師生團結一心,迎難而上,以戰斗的姿態投入迎評促建。硬件軟件兩手抓,強化課堂教學質量,一舉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價,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06年,學校迎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這是連大歷史上又一個重要節點和光榮時段。通過一年多的評建,大連大學通過教育部專家組的評價,獲評優秀。“評建結合,以評促建”不是一句空話,連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連大學進入發展新時代。多年來,在先進大學文化的引領下,學校堅持“城市大學服務城市、地方大學服務地方”的辦學目標,秉承“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的核心理念,發揚“立德樹人、崇學篤行、兼容並蓄、創新超越”的連大精神,倡導“崇尚學術、崇尚科學”的優良校風,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實現了跨越發展。學校現有法學、經濟、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理學、工學、醫學、管理10大學科門類,有19個一級學術碩士學位授予點, 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有7個省重點(培育)學科,8個學科入選遼寧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2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特色學科,1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有29個學院,64個本科專業,2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含研究生1400余人)。大連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多、綜合性強、規模較大的高校,學校主要辦學指標和綜合辦學實力進入遼寧省高校前列。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扎根大連辦大連人民滿意的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文化鑄魂,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了以“校園文化節”“名人進連大”等為代表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建設大連大學紅色基因館,把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和第二課堂,用黨的優良傳統、紅色精神培育新時代的連大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新載體,打造黨史教育新課堂。

大連大學是以城市命名的大學,始終與大連城市發展血脈相連,同頻共振。大連大學人也自覺履行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為大連“兩先區”建設和東北全面振興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充分發揮綜合性地方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緊密圍繞大連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為引領的優勢學科群,積極服務大連“兩先區”建設,推動了信息、軟件、制造、材料、醫藥、旅游、自貿、現代農業等行業的發展,同時為智慧大連、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智力支持。學校注重智庫建設,積極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近百人擔任國家、遼寧省及大連市各行業的智庫專家,每年均承擔一批政府委托項目,提交的資政建議獲得中央、省、市等主要領導的批示和相關部門的採納。在送文化下鄉、科技扶貧、科學普及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肯定。

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甘心奉獻、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是大連大學的優良傳統。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脫貧攻堅、援疆援藏、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抗擊新冠疫情等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大連大學都義不容辭,勇敢地扛起光榮重大的政治責任,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肩負起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光榮使命。

大連大學廣大師生為國家富強勇擔大學的責任和使命,勇攀科學高峰。近年來大連大學在科技成果方面收獲頗豐,承擔的國家級項目始終處於省內高校的前列,年全口徑科研經費超億元﹔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標志性項目。學校先后獲批7項國家科技獎,覆蓋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獲批近百項省部級科技獎。在2018年,學校再獲國家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及其他省部級獎高質量獎8項,獲遼寧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遼寧省第七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在2018年中國大學教育部科技獎勵排行榜中,學校位列全國高校第57名,省內高校第3名。

在脫貧攻堅戰中,大連大學著名藍莓研究專家王賀新教授帶領他的“大連市小漿果技術服務科技特派團”,幫助貧困戶建設藍莓園、無償提供技術服務,捐助農藥、化肥,推廣新品藍莓4萬畝,成為遼寧精准扶貧的亮點。還為貴州、雲南、四川、重慶等地貧困縣提供藍莓技術服務,推廣到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全國累計種植面積約15萬畝,扶持企業50多家。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學生搭建實現夢想的舞台。近年來,學校以各類國家、省、市級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為牽動,構建“三層次、四平台”創新創業課程與實踐培養體系。學校先后獲批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遼寧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遼寧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大連大學獲獎總數連續三年保持全省參賽高校排名第一。在各類國際國內大學生競賽中,連大學子同樣頻傳佳績。數學建模競賽堅持20余載,數百個國際國內獎項助力連大學子成果,在國內高校享有盛譽。“連大眾創空間” 2020年獲批為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現已成為大連大學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台。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連大人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緊緊圍繞學校實際抓好黨史學習教育的常態化、優質化。全校師生要認真學好黨史,認清肩負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同時要結合學校實際,開展校史校情教育,講好連大故事、弘揚連大精神、傳承連大基因。從百年黨史中、從連大校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以昂揚的斗志、堅定的信念、扎實的作風投身到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應用型地方大學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貢獻。

(責編:王斯文、那其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