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宣紙打上了營口標簽

佟利德

2021年04月16日12:19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純手工宣紙打上了營口標簽

  有著千年盛名的安徽涇縣純手工宣紙,如今在北方城市營口落地開花。營口造紙廠移植涇縣造紙技術並加以改良,不僅培養出一批吃苦耐勞的造紙匠人,而且還研發出具有營口特色的純手工絲、麻宣紙,並創立“集墨軒”品牌,填補了東北市場手工宣紙生產空白。4月12日,記者來到營口造紙廠生產車間,近距離感受手工宣紙生產全流程。

  “我們營口造的宣紙有自己的特色。”營口造紙廠工會主席徐學東介紹,營口造紙廠生產手工宣紙的技術師承安徽涇縣“載寶堂”,原材料檀樹皮、沙田稻草等都從當地採購,為了增強紙張的柔韌性、吸墨性和耐久性,廠裡利用營口本地的蘆葦、稻草、柞蠶絲及麻等材料進行科學配比,對涇縣造紙技術進行改良,研發出了獨具特色的“集墨軒”純手工宣紙。

  純手工制作一張薄薄的宣紙並不簡單,從選材到制漿,再到撈紙、晒紙、剪紙等,全部工序竟有108道之多。其中,撈紙、晒紙和剪紙這三道工序,最為煩瑣,培養專業工匠更是難上加難。可以說,沒有技術熟練、吃苦耐勞的造紙工匠,就造不出品質上乘的宣紙。

  撈紙全憑手感。在撈紙車間,王井權、唐樹興兩位師傅正赤著手臂,抬著竹帘,在紙漿池裡撈紙。“以前跟師傅學撈紙,2個多月才摸出門道。”王井權告訴記者,下一次帘,過兩次漿水,撈紙的薄厚和均勻程度全憑手感和經驗。別看撈紙動作簡單,可一天下來,這樣的動作要重復七八百次,對於已經59歲的王井權和唐樹興而言,這是對他們體力和意志力的一種考驗。

  在營口造紙廠,僅有的兩位撈紙師傅堪稱“寶貝疙瘩”。而當初營口造紙廠共招了20多名學徒跟涇縣來的師傅學手藝,最后隻有王井權和唐樹興堅持至今。

  晒紙需要耐性。58歲的宋文庫和60歲的宋愛民是一對好搭檔。宋文庫負責牽紙,通過手指輕捻和牽引,把一張張宣紙從半烘干的紙坯上揭下。稍有不慎牽出口子,整張紙就要作廢,得重新做成紙漿。

  宋愛民負責把宋文庫牽下的紙貼在烘焙牆上烘干。烘焙牆的溫度一般控制在60℃左右,天冷時還好,可到了夏季,身上衣服被汗水浸透的難受滋味就可想而知了。

  “晒紙這活在涇縣,通常都是兩口子干,既有默契,又能互相鼓勵。”徐學東介紹,宋文庫曾是廠裡的質檢員,工作認真負責有耐心,宋愛民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愛崗敬業沒的說,兩人性格相投,配合起來相當默契。

  剪紙同樣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當特制的大剪刀干淨利落地切下去,一刀(100張)紙就被剪切得整整齊齊。因此,剪紙師傅一般都是力氣大的男性,而營口造紙廠的剪紙師傅朱麗卻是位62歲的女工。

  由於操作前要對每張紙的質量進行最后核驗,朱麗手指關節處被剪刀磨出了老繭,手被紙緣割破更是家常便飯。

  2018年,“集墨軒”手工絲麻宣紙被營口市旅游局指定為營口旅游紀念品,成為宣傳營口、展示營口魅力的一張名片。

(責編:邱宇哲、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