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們︱沈陽建筑大學:傳承紅色基因,賡續文化血脈

2021年04月11日16:58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1948年春天,伴隨著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沈陽建筑大學的前身、一所為新中國培養軍事工業專門人才的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誕生了,學校名譽校長便是時任東北軍區軍工部部長的何長工。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日月交替、歲月變遷,學校先后歷經4次搬遷校址,29次更名。如今,坐落於渾河南岸的沈陽建筑大學,帶著東北軍工專的深深烙印已經走過了73載春秋,成為具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省部共建高校。回眸七秩奮斗路,一代代建大人秉承“博學善建、厚德大成”的校訓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書寫出接續奮斗的壯麗篇章。

1948年,何長工擔任東北軍區軍工部部長期間,主抓組建我軍歷史上最早的一所軍事工業高等學校——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即沈陽建筑大學的前身,為國防建設培養大批科技人才。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何長工勤勤懇懇、百折不撓、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實現了“甘為人民扛一輩子的長工”的誓言。

“紅色人文景觀帶”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在學校第一運動場的北麓有一座凸起的土山,一間具有陝北民居特色的“窯洞”依山而立,院內擺放著古老的石碾和石磨,在樹蔭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靜雅清幽。該“窯洞”景觀是在2004年學校新校區建設時,模擬何長工同志在陝北居住過的窯洞而建,彰顯出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不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創業的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學校把“聽”到過東北軍北大營抗日槍聲的唯一一塊殘垣和教師創作的畫作《英雄》,在教學樓C1館的門廳建成“201文化空間”景觀,讓經過的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學校特別利用原址保留下來的日俄戰爭唯一的戰爭殘垣,在校園裡修建日俄戰爭殘垣紀念碑和遺址,讓師生不忘記祖國曾經經歷的磨難,不忘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的偉大使命。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2004年,學校將雷鋒所在部隊雷鋒班第12任到第18任班長曾經駕駛的“雷鋒班退役軍車”請進學校,師生捐資鑄成雷鋒銅像,建成“雷鋒庭院”,成為“遼寧省大學生學雷鋒教育基地”。師生每年立足學校雷鋒庭院輻射社會各界,開展弘揚雷鋒精神活動,服務地方精神文明建設。18年來,雷鋒精神已經融入建大學子的血脈,代際傳承。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2010年5月,學校建成了集收藏、研究、展示、教學服務和教育為一體的綜合類建筑博物館,引導師生從建筑中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去理解建筑。目前,學校建筑博物館已經發展成為集愛國主義教育、建筑科普宣傳、建筑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多功能基地,成為遼寧省和沈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聯動下,校園紅色文化景觀內涵愈加豐富,已經成為新時期學校紅色革命歷史展示、黨性教育、強化黨建工作等內容,增強全校師生紅色文化參與性與體驗性的重要平台,成為了學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引導師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色人文景觀帶”。學校將思政課與“紅色人文景觀帶”結合,形成了特色的校園景觀情景式、體驗式思政教學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校還發揮承建遼寧省高校網絡思政中心(遼寧省易班發展中心)網絡優勢,打造網絡紅色文化,利用校園網、易班平台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崇高的精神鼓舞人,用高尚的信仰激勵人,用模范的行為引領人,用健康的情操教育人,增強網絡紅色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力和覆蓋面。

特色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

2015年,學校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以退役復學學生為主體成立了學生社團“軍事愛好者協會”,建成了一支流動的駐校軍訓和國防教育團隊,全面自主地承擔新生軍訓工作,開展全年周期兵役動員工作,每個月為同學們做一次國防教育課,教育廣大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軍旅文化,強化學生國防觀念,引導學生樹立崇軍愛軍信念,用實際行動為實現強軍夢作貢獻。

每年,學校都會面向師生舉辦隆重的“同升國旗、共唱國歌”開學第一課活動,激發師生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營造共享偉大榮光、共鑄復興偉業的濃厚氛圍。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73載砥礪奮進,百年路上的建大正芳華。沈陽建筑大學將繼續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長工精神”,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沈陽建筑大學供圖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