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們︱沈農人永不停步、不斷前進的精神豐碑

2021年04月07日19:41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在沈陽農業大學校園的中心花園內,矗立著一尊以潔白花崗岩為底座的全身銅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學人雙手拄持手杖,昂首作思索狀。這就是學校創始人張克威的風採。這座銅像是建校35周年時,沈農校友以捐資的形式籌資為他塑立的。

張克威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著名的農業科學家、農業教育家,沈陽農業大學(原沈陽農學院)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

老院長張克威,1921年留學美國,1926年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通用農學專業,1929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畜產品加工制造學院。

1931年中旬,張克威為了實現“科學救國”的夙願,放棄了在美國工作的機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乘遠洋客輪踏上歸國的旅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張克威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的愛國運動中。1936年經李向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1938年初,張克威在秘密去往延安的途中不幸受傷,由於傷情嚴重,黨組織安排國際友人白求恩大夫為其手術治療。

1940年,張克威任129師政治部生產部長。1942年,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張克威通過引種美國良種,取得大豐收,使部隊裝備和戰斗力得到提高,被邊區政府評為勞動模范。

據當時估算,僅推廣金皇后玉米一項即為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增產糧食25%—30%。這項高產作物品種引進和推廣的成功,對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軍民大生產運動,對部隊完成部分糧食自給任務,幫助根據地軍民度過難關,堅持抗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了解決困擾當地群眾的缺水問題,1943年,由張克威進行勘察,作出規劃,生產部組織軍民施工在漳河上游溫村至王堡村之間開鑿山洞,引水上山,修筑30華裡漳南大渠。水渠全流域旱地變水田3500畝,生產和科學試驗條件大變樣。為了紀念修建者,當地群眾給水渠命名為“將軍渠”。解放后,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延伸修成全國聞名的“紅旗渠”。

張克威主持的129師生產部和太行山邊區政府農林局既是領導全邊區軍民大生產的領導機關,又是農業科技試驗、推廣和文化教育中心,全面擔負起根據地的生產、科研和教育任務。張克威不僅是一位久經考驗的軍政領導干部,也成為根據地著名的農業科學家。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1948年到1952年期間,張克威曾三度籌建沈陽農學院並兼任院長。1952年底,張克威經國務院任命為沈陽農學院專職院長,從此他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發展農業教育事業,培養青年一代為祖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上面。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張克威深知辦高等學校的關鍵和難點就是組織和建設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因此他抓住1952年院系調整的好時機,依靠組織力量和個人威信,南北奔走,求賢訪能,延攬一批人才,為建立沈農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打下了基礎。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張克威在迎接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師生見面會上,概括地介紹了東北工農業生產及自然情況后說:要把沈陽農學院建設成為一所新型的農業大學關鍵是教師、儀器、設備,我們要請更多的專家、教授、國內名流。世間一切事情,人是最寶貴的,辦學更是這樣。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建校之初,張克威就很注意用近代化的儀器設備、最先進的圖書資料裝備學校。他廣開財源,注意節省行政和其他雜支,從各方面擠出錢來訂購期刊、圖書資料和精密儀器,以滿足教學與科研需要。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張克威不僅提出教師要進行科學研究,而且長期堅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躬身實踐,做出表率。從1956年起,在張克威主持下開始利用蘇聯大白豬和本地其它品種豬雜交育種工作,先后選育出“沈白”豬和“沈花”豬。后者繁殖力較高,適應性強,生長發育快,雜交效益顯著。

沈陽農業大學供圖

張克威是一位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人。他從赴美國留學到毅然回國,從投身抗戰到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農牧業及科研的創建人,從開拓東北地區農業教育科研工作到創辦國內一流的綜合性農業大學,為我國農業高等教育和科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克威的光輝業績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永遠為沈農人所銘記,永遠給后人以啟迪。張克威的創業精神是一座激勵沈農人永不停步、不斷前進的精神豐碑!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