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們|沈藥校歌中的黨史故事

2021年04月07日07:33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沈陽藥科大學的辦學歷史始終與中國革命史緊緊相連,學校跟隨紅軍長征,在兩萬五千裡征途中歷練,邊走邊學,邊學邊戰,“馬背上的藥箱”精神與光榮傳承至今,成為一代代沈藥人最鮮亮的精神底色。

“馬背上的藥箱馱著昨天,我們的光榮寫滿萬水千山,陽光下的藥苑培育未來,我們的理想在這裡爭芳吐艷。藥草園的霞光,實驗室的燈火,我們用智慧開拓藥源。為了讓生活到處是甜美,我們甘願一生與苦澀結伴。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北國的藥苑永遠是春天......”

這就是如今沈陽藥科大學的校歌《北國藥苑永遠是春天》。

1991年建校六十周年之際,為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學校事業發展,學校啟動了校歌創作工作。學校邀請到沈陽軍區著名詞作者胡宏偉擔任校歌撰稿。同時,沈藥校訓定為“團結 勤奮 求實 獻身”。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更好的體現時代精神,進一步豐富學校校訓的深刻內涵,在2001年學校七十周年校慶時,將原校訓中的“獻身”改為“創新”。新版校歌中演唱的校訓就是“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它凝煉了沈藥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

“馬背上的藥箱馱著昨天”

她,烽火中誕生,奮斗中成長,振興中發展。九十年來,她跟隨我黨我軍轉戰南北,跨越十余個省級行政區,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祖國的大好河山處處都留下了沈陽藥科大學光輝的足跡。

沈陽藥科大學供圖

1932年2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雩都縣城的一座教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建校之初,戰事頻起。1932年3月,開學一個月后,由於紅軍攻打贛州戰役的需要,全校人員參加戰地救護,組織臨時轉運醫院。接著,又去支援攻打福建龍岩和廣東水口的戰斗。隨軍轉戰三個月,於六月返回雩都。

1932年8月,學校遷到紅軍總醫院所在地興國縣茶嶺鎮繼續辦學。學員在茶嶺的學習、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教室由幾間民房組成,教材由教員自編,講義由學生自刻蠟版油印而成﹔教學設備僅有挂圖和一具人體骨骼標本及兩台顯微鏡,整個設備用一匹馬就可以全部馱走。宿舍多為祠堂廟宇,搭起木板、鋪上稻草即成睡鋪。伙食標准很低,糧食定量每人每天六兩(當時一市斤為十六兩),飯是米菜摻半。由於國民黨的封鎖,導致蘇區無鹽,學員們就用舊土牆陳土熬制成的硝鹽代替食鹽。由於每人僅能領到3張毛邊紙用以記錄筆記,所以學員常常以大地為紙、樹枝為筆,在地面或在自己做成的沙盤上練習。到了晚上,三五個同學圍坐在一起,以油燈照明,捧書就讀。雖然生活很艱苦,但師生們精神振奮、熱情很高。他們開荒種地,與群眾打成一片。在“一切為了前線勝利”的口號鼓舞下,學員們刻苦學習,教學秩序井然。每天上課時間約為4小時,中間穿插自習,教員經常深入課堂輔導,隨時答疑解惑。學員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1933年5月,調劑班第一期學員畢業。在校半年多學習中,他們邊聽課(調劑學、藥物學、拉丁文等),邊結合實際到藥房學習,調劑班第一期15名學員順利畢業,全部分配到紅軍各部隊工作。

“我們的光榮寫滿萬水千山”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的封鎖,從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衛校也參加了中央紅軍的行列,跟隨總衛生部長征。

在極度艱難、生存已成問題的環境下,教員、學員都沒有放棄學習。行軍時,把討論題貼在前面同學的背包上,邊走邊討論,前面的同學講,后面的補充﹔教員也夾在同學們中間幫助討論。休息了,大家就坐在大樹下,教員出題目讓同學們回答。部隊休整時,同學們就動手搭建校舍。用門板涂上煙黑做成黑板,用石灰塊做粉筆。講到什麼藥物時,老師就拿出這種藥,邊讓大家觀察,邊進行講解,講完就到臨時醫院去實習。

為適應行軍的需要,學校將調劑班學員分散到各部隊,學員紛紛投入到緊張的戰地救護工作中。真正是“學”與“生”相伴。

沈陽藥科大學供圖

1935年11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瓦窯堡重新組建紅軍衛生學校。

紅軍衛校師生隨軍四渡赤水,二過烏江,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爬過高達4000多米的雪山並走出渺無人煙的草地。在偉大的長征中,紅軍衛校經受了極大的鍛煉和考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役中,我軍的傷員救護問題也日漸緊迫,根據抗日前線的需要,衛校立即派出李維禎等教員和學員參加戰地救護,在山西五台到黃河岸邊的大寧之間組成一條千裡傷員轉運線。學員們既是護理員、擔架員,又是炊事員,同時還要做抗日救國的宣傳員,在轉運中遇到敵機轟炸,學員就俯在傷員身上,用自己身體掩護傷員以免再次受傷。一有戰事,立刻奔赴前線﹔稍有休整,立刻集中復課。

1942年1月,藥科從中國醫科大學中分出,成立“藥科學校”。6月22日《解放日報》報道了藥科從中國醫科大學分出成立藥科學校的消息。

“陽光下的藥苑培育未來,我們的理想在這裡爭芳吐艷”

“藥草園的霞光,實驗室的燈火,我們用智慧開拓藥源”

1949年2月,東北藥科專門學校奉令接管國民黨政府辦的國立沈陽醫學院藥學系(其前身為日偽統治時期的滿州醫科大學藥學專門部)。3月27日,東北藥專全體師生員工和物品乘專列到達沈陽。

遵照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決定,為適應東北已開展的大規模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需要,學校從短期培訓班的形式逐步轉變為正規化的高等學校,擔負起培養具有革命思想並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知識的高級藥學專門人才的任務。開啟了學校扎根東北育人育才的辦學新征程。

沈陽藥科大學供圖

這期間,學校在艱苦中逐步提高,在曲折中追求探索,在變動中邁步前進,教學科研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時期,學校人才輩出、成果卓著。

1994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沈陽藥科大學”。一代代沈藥人為國家興盛而辦學,為民族復興而育才。沈藥人的夢想與希望迎著太陽在這裡放飛,心懷理想的沈藥人必將撐起民族醫藥的砥柱中梁。藥用植物沐浴著陽光雨露,實驗室的夜晚燈光閃爍。嚴謹的科學態度,夜以繼日的勤奮努力,沈藥人在知識的海洋裡探索、創新、勇往直前。

“為了讓生活到處是甜美,我們甘願一生與苦澀結伴"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北國的藥苑永遠是春天”

當學子們步入這神聖的藥學殿堂,便與“藥”結下了終生的緣。“為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理想”是沈藥人不變的信念和理想。

沈陽藥科大學供圖

三萬裡輾轉辦學。從創立、發展到壯大,沈陽藥科大學的辦學歷史始終與中國革命史緊緊相連,與中國醫藥事業一脈相承,譜寫了一曲救死扶傷、奉獻革命、振興國家的世紀壯歌。

沈陽藥科大學供圖

九十載歲月如歌。沈陽藥科大學人始終發揚著“馬背上的藥箱”精神。歷經九十年建設,不斷充實和豐富著沈藥辦學內涵,繼承和發揚著紅色文化基因,延續著中國藥學院校最長的紅色根脈。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