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遼寧省文物局日前發布《關於公布遼寧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的通知》。按照國家文物局相關要求,省文物局組織各市對轄區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進行核定。經征詢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等部門意見,最終形成遼寧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不可移動革命文物650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0818件
記者看到,在此次對外公布的遼寧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中,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650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0818件(套)。
在《遼寧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中,排名前列的是1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沈陽的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大連的中蘇友誼紀念塔、南子彈庫舊址,撫順的雷鋒墓和雷鋒紀念碑、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丹東的鴨綠江斷橋、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斷橋遺址,營口的西炮台遺址,盤錦的甲午戰爭田庄台遺址。
從該名錄中可見,這些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按級別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區域分布看,沈陽有各種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處,大連為16處,鞍山為51處,撫順為49處,本溪為77處,丹東為174處,錦州為37處,營口為14處,阜新為7處,遼陽為20處,鐵嶺為76處,朝陽為42處,盤錦為25處,葫蘆島為29處。從類型范圍來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包含故居、舊居、紀念館、紀念堂、戰斗遺址、烈士墓、陵園、紀念碑等。
在此次公布的《遼寧省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中,可移動革命文物有票據、手稿、書籍、刊物、武器、紀念章、歷史照片、生活用品等,它們共同勾勒出近代以來遼寧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
革命文物留存著歷史烙印
在公布的沈陽33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兩處,為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分別為劉少奇同志秘密居址、宋任窮舊居、中山廣場雕像、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奉天基督教青年會舊址、於濟川公館舊址及附屬建筑、肇新窯業公司辦公樓、東北陸軍講武堂。
位居榜首的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坐落於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福安巷3號,如今已正式辟為紀念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館長劉秀華介紹,中共滿洲省委於1927年10月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設立的第一個最高統一領導機構。隨著東北地區革命形勢的發展,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陸續派陳為人、劉少奇、林仲丹、陳潭秋、羅登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擔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李兆麟等抗日民族英雄也都曾是中共滿洲省委重要成員,他們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站在抗日最前線,號召各階層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入侵者,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中共東北地方史乃至中共黨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記者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探訪時看到,這是一排看似平常的硬山式青磚瓦房,坐北朝南,面闊6間,進深1間,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肅穆。據介紹,次間是中共滿洲省委秘書張光奇的辦公室,第三間是中共滿洲省委書記陳為人的辦公室,第四間是陳為人與夫人韓慧芝的臥室,西側兩間是場景復原,展示了中共滿洲省委成員工作和生活的景象。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留存著歷史的烙印。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將以本次革命文物名錄公布為契機,扎實做好本地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弘揚革命文化﹔同時,進一步做好革命文物認定、公布、定級等工作,充分利用這些紅色地域文化資源,講好革命文物故事,宣傳革命先烈在艱苦環境中舍生取義、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省文物局將根據工作實際,依據各市革命文物排查、認定結果,適時分批次公布全省革命文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