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地方兩會觀察】

吃“科技飯” 走“創新路” 老工業基地在新局中轉身

——寫在遼寧兩會閉幕之際

那其灼、湯龍、孝媛

2021年01月31日07:30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編者按】一年一度的省級兩會,是觀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各地將如何規劃新一年的重點工作?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人民網記者走進2021年省級兩會,帶您一同了解。

2021年1月28日上午9時,遼寧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人民日報記者劉佳華 攝

這是被推遲的兩會。

1月27日,遼寧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開幕,遼寧進入兩會時間,比原計劃晚了8天。

這8天裡,沈陽和大連兩座城市的中風險地區相繼清零,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接連治愈出院,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

這8天裡,遼寧2020年的主要經濟指標相繼出爐:地區生產總值由負轉正,從一季度的-7.7%到全年正增長0.6%﹔財政收入由負轉正,全年增長0.1%﹔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去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2.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3%……遼寧經濟企穩向好趨勢明顯。

變局之中,挑戰之下,遼寧交出了一份難能可貴的成績單。

1月28日,遼寧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當聽到《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我們在大戰大考中經受住了考驗”時,遼寧人感慨良多。

2020年,“經歷多次疫情沖擊,仍然由負轉正,意味著遼寧經濟站穩了腳跟。”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說。

提請遼寧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的《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更讓人們看到了遼寧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新變化、新態勢、新機遇。

應對變局,穩住大局,打開新局。2021年的遼寧兩會上,人們看到了充滿希望的發展路線圖。

吃“科技飯” 走“創新路”

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遼寧總是被定義為“老工業基地”,一個“老”字,讓曾經的遼寧“氣喘吁吁”。

2020年,面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變化,老產品、老技術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變局之下,遼寧在轉身。

回顧遼寧2020年四個季度的換擋提速,科技創新的潛力不容小覷。

2020年,遼寧落地轉化科技成果4900余項,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省內轉化科技成果3900余項,轉化金額近11億元,省內轉化率53.35%。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1年,遼寧要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大力發展創投基金,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遼寧在改變,遼寧有未來!”在聽完《政府工作報告》之后,省政協委員應中元激動地表示。

老工業基地需要吃“科技飯”、走“創新路”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東軟醫療團隊推出移動CT掃描單元“雷神”,馳援武漢等抗疫一線﹔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鐘南山團隊聯合研發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採樣機器人“呱呱墜地”﹔沈陽同聯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可利霉素,出現在治療新冠肺炎有效藥物官方名單中……

東軟醫療“雷神”CT方艙。東軟醫療供圖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科技“遼軍”為戰“疫”貢獻了重要力量。而這,離不開產學研的共同協作。

“作為科教大省,遼寧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省政協委員馬秀良說,“遼寧應把創新資源更多投向企業,讓內生創新動力更為澎湃。”分組討論開始前,幾位來自高校的委員在交流著推動科技創新的想法。

去年,遼寧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3.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1.7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96.1%,增速提高63.6個百分點﹔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增長64.7%。

一年的時間,遼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8家,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達到2163家。在實施的“興遼英才計劃”中,支持科技領軍人才80名、創新創業團隊36個。

在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80后”科研人員已經成為絕對主力,一批“90后”也已經嶄露頭角。

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火弧”焊接機器人。沈陽新鬆供圖

遼寧的創新要素正在聚集,創新協同加速形成,創新力量逐步展現,遼寧的科技創新正在面向新場景,打開新局面。

“遼寧企業要通過不斷創新,滿足國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企業,瞄准行業高端,把握企業產品創新核心環節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使科技創新成為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省人大代表馬秀麗說。

遼寧省委書記張國清前不久在接受人民日報、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未來還要以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能夠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切實為創新驅動創造良好環境。

遼寧省科技廳廳長王力威表示,遼寧今年將啟動200個典型引領的盟主聯盟,引領帶動600個自主發展型聯盟,充分利用好“揭榜挂帥”“帶土移植”的工作方式,提高研發能力。

山海關外商路通

優化營商環境,對於關注遼寧近年發展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

從率先出台省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到把營商環境提升到事關全局的發展戰略問題,遼寧始終把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擺在重要的位置。

在遼寧兩會上,隻要談到營商環境,代表委員的發言就會格外踴躍。“政府和職能部門隻有不斷地建立健全和企業主體的溝通聯系機制,主動接受監督,才能保障行政執法更加規范,從而獲得市場主體的認可和信任。”省人大代表靖瑛琳表示,推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遼寧在去年9月召開的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提出,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全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

在世界經濟高度不確定性的變局之下,越是要給企業一個穩定的預期,才能穩住經濟發展的大局。在這個過程中,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面對疫情,遼寧全面落實助企紓困政策,為各類市場主體減稅降費720億元,提供低成本資金579億元,及時出台支持企業發展25條舉措。

在全國首家改革創新示范區——遼寧省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內,企業開辦審批快已經不是新鮮事兒,去年示范區就實現了企業開辦3.5小時辦結,今年還補充加入了社保登記、醫保登記、公積金繳存登記3個環節。

“本以為單是刻公章的環節可能就得1天,但這次走完企業開辦的全部環節,總共用了不到3個小時!”拿到全部審批結果,沈陽創范園區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經辦人蘆笙豎起了大拇指。

在遼寧省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2020年秋季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總投資164.5億元的7個項目集中開工。沈撫示范區供圖

“隻爭朝夕”“時不我待”“起步就要沖刺”這是談到營商環境時,代表委員說得最多的關鍵詞。遼寧從上到下,正在全力縮短“說了”和“做了”、“發文件”和“落實了”、“開會研究了”和“問題解決了”之間的距離。

“遼寧已經成為省級審批權限最少的省份之一。”省政協委員、遼寧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局長周軼贏表示。

去年,遼寧取消下放省級行政職權1005項,精簡率達到50.7%﹔全省11.4萬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可在網上辦理,省級實際網辦率達到95.6%,各市實際網辦率達到46.7%。

接下來,遼寧的營商環境建設還要再開新局,將實現“証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全鏈條、全流程下放行政審批權限,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使“一網通辦”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振興成果惠及萬家

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遼寧省省長劉寧提到,去年初確定的10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政府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60.1%,財政支出用於民生的比例達到74.6%。

剛剛“加班”完善提案的省政協委員張梅感慨:“聽到劉寧省長說‘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百姓的好日子’,我真的很感動。這體現了咱們政府部門的為民情懷,用心、用情,才能寫出這樣的報告。”

好鋼要使在刀刃上。去年遼寧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圓滿完成了“千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新建農村無害化廁所49.5萬座,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943處,改造維修農村公路7371公裡。此外,還改造了894個老舊小區,惠及35.8萬戶居民﹔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6.7億元,惠及困難群眾1300萬人次……

“民生穩,人心就穩,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就穩。越是面對變局挑戰,就越要做好民生兜底工作。”省政協委員張明說。2020年,遼寧城市低保平均標准由每月633元提高到每月672元,農村低保平均標准由每年5073元提高到每年5558元,牢牢兜住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底線。這一年,15個省級貧困縣、179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84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年純收入達到9648元。

朝陽市喀左縣南山村新址村貌。人民網魏青成 攝

遼寧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朝陽市建平縣小塘鎮新城村黨總支書記李鳳雷一直在跟其他代表委員交流著小村庄的“致富經”。“我們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擔子。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李鳳雷說。

在鄉村,民生開新局,就要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省政協委員隋國民表示,這就需要統籌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需要人財物各種要素的融合集聚,但歸根結底還取決於人的作用的發揮。鄉村振興,還是要在人才振興上下功夫。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回首“十三五”,雖然遭遇過巨大困難,面對過巨大挑戰,但遼寧卻一路在風雨中淬煉品格,在奔跑中強健體魄。今天的遼寧,帶著起跑即沖刺的精氣神,沖出了“十四五”的起跑線。

就在遼寧兩會前夕,京哈高鐵北京至沈陽段實現全線貫通,北京至沈陽最快2小時44分可達。牽手環渤海,協同京津翼,遼寧的發展正如疾馳的“復興號”,一路穿越風雪向春天駛來。 

專題:聚焦2021遼寧兩會

(責編:湯龍、那其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