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賽車手在獨一無二的礦坑賽道體驗速度與激情時,具有百年煤炭採掘史的阜新市新邱區開始踏上新的征程。
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的創新實踐,“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協同用力,讓礦山重披錦繡,產業綻放華彩,人才紛至沓來,匯聚起魅力獨具的場景優勢。
告別煤炭依賴,探索全新路徑,新邱區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踐行“兩山論”,不斷開啟廢棄礦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通道。
確立“生態立區”發展戰略
新邱是阜新百裡礦區挖出第一鍬煤的地方,也是最早出現資源枯竭的地方。2018年,隨著10家民營煤礦全部關閉退出,工人們關停電鎬和機車,走出礦山。
新邱這個因煤而建的獨立工礦區,自1897年以來第一次無煤可挖。採煤結束了,留下了碩大的礦坑和高聳的矸石山。
在傳統思維定式中,是政府先治理,然后再招商引資,發展相關產業。但新邱區財力有限,老辦法顯然行不通。
錢從何處來?生態與產業的平衡點又在哪裡?一個個問號亟待拉直。
在新邱區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生態立區”等戰略正式確立。“新邱區深入踐行‘兩山論’不動搖,堅持問題導向,打出政策組合拳,做好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融合這篇大文章,不斷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新通道,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新邱區區長劉昕說。
“要是能把矸石山移走多好!”為實現兒時的夢想,阜新天合環保建筑材料廠負責人孫秀芹歷經十余年探索,研發出“制坯不用土、燒磚不用煤、造紙不排水、發電靠余熱”的專利技術,實現了煤矸石的循環高效利用。
新邱區不斷放大“天合效應”,技改風起雲涌,老式輪窯全部熄火,18家新型隧道窯企業異軍突起,年消耗煤矸石500萬噸,年產標磚18億塊,新型綠色建材產業成為重要的接續替代產業。
立下愚公志,擺下新戰場。新邱人不斷探索變廢為寶的轉化之路,本土藝術家制作的梅瓶,阜新百通牆體材料有限公司燒制的花盆,都在不斷拓寬煤矸石開發利用新邊界。
建立開發利用長效機制
面對5億立方米的煤矸石存量,單憑螞蟻搬家式的轉化遠遠不夠。新邱區委書記趙巍認為,轉型主體是礦山,轉型路徑也在礦山,必須依據資源稟賦、產業要素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區域價值,充分發揮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場景資源優勢,打造綠色循環發展增長極。
新邱區把政府這隻“有形的手”,與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緊密結合,依托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為煤矸石加工企業提供“店小二”式服務。組建阜新市隧道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強聯合推進產業規模化、高值化、多元化。建設煤矸石綜合處理基地,建立規范有序的開發利用長效機制。開展煤矸石開採企業清理整治,取締無照經營和非法開採行為,指導、監督合法經營企業實現環保生產。
如何將修復治理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是一道場景廣闊的時代課題。
中科盛聯(阜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金躍群在矸石山和礦坑之間跋涉,臉晒得黝黑。他提出的包括54個子項目在內的治理方案,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領銜的專家評審組高度評價。從此,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並舉的“雙修”理念,成為廣泛共識和轟轟烈烈的實踐。
在賽道城規劃展示大廳,有兩張大幅遙感衛星圖片,從2018年到2020年,大塊的綠色已經覆蓋原本灰色的地方。面向未來,新邱區將引入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把環境資源變成發展資源,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廢棄礦坑變身“聚寶盆”
在賽車的轟鳴聲中,在觀眾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新邱徹底作別煤炭採掘業。
一個傳統產業結束了,一個朝陽產業噴薄而出,百年新邱迎來嶄新一頁。
從賽道城挖下第一鍬土,鄭百裡便開始用相機全程記錄。翻看這些照片有時空交錯之感:運煤小道成了越野賽道,長滿蒿草的地方變成了觀眾看台,鄭百裡兒時的家現在是賽道城主入口。
短短兩年,滄海桑田一一定格。
兩年間,新邱區成功主辦第二屆全國煤矸石綜合利用高層論壇,舉辦9場大型賽事,“賽事經濟鏈”逐漸取代“煤炭產業鏈”,矸石山正在向“金山銀山”轉變。為了推動工業固廢變資源、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資本,新邱區採取PPP模式分期推進賽道城建設,項目主體SPV公司全力投融資,解決了礦山治理“開頭難”問題。
廢棄礦坑正在變身“聚寶盆”。簽約項目多達150個,涉及22個門類,集聚5G、人工智能、大數據、第四代掃地機器人等新業態、新模式。
獨立工礦區環境大變樣。新邱區以舉辦賽事為契機,全面改造城區環境,新增綠化面積7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10個文化主題公園。實施環衛一體化改革,城鄉環境舊貌換新顏。
入夜,當絢麗的煙花在賽道城上空盡情綻放,75歲的老礦工王洪軍百感交集:“礦區沉寂了幾十年,現在重新熱鬧起來,這地方又見亮了。”
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的宏大場景中,民生是最為重要的底色。
新邱區堅持強弱項、補短板,不等不靠,直面民生領域痛點難點,積極包裝申報項目,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從一條賽道到一座城,隨著建設區域不斷擴大,不僅有效消除了治理區內地裂縫、地面塌陷等,還使原有的2個街道、5個村遠離地災威脅。長營子鎮勝利村位於西排土場南部,數十年間飽受粉塵、煙塵之苦。今年,西排土場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獲得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支持,施工單位加班加點對邊坡進行加固處理。啟動勝利村整村搬遷,村民在主城區的宏運灣小區重新安了家。為了提升搬遷村民生活質量,新邱區整治了小區附近的細河堤岸,把益民公園改造成健康主題公園,為村民提供健身、娛樂的好去處。從平房到樓房,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百姓的生活之變,折射出新邱區的生態巨變。
2018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孟佳池成為中科盛聯首批員工。她說:“我姥爺是學採礦的,和煤打了一輩子交道。我是學環境工程的,主攻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祖孫兩代,正是新邱產業轉型百年滄桑的縮影。
產城融合、產才融合讓新邱成為各路英才心馳神往的沃土。近年來引進高端人才137人,其中人才回流124人。在賽道城,15個人才團隊一手修復礦山,一手開拓汽車后市場,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少了哀怨多了苦干,父輩的精神是最寶貴的財富,醫治創傷的重任落在我們的雙肩。在你轉身的那一瞬間,賽道城拔地而起,撐起了父輩的尊嚴。”新邱詩人滿志強的詩句,向過去深情告別,向未來放聲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