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師資缺口大 破除瓶頸考驗的是執行力

黃  岩  李  翔

2020年10月22日10:16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引進專業教練,校園足球才能抓實抓好。 本報記者 孫海濤 攝

說到體育和教育的關系,曾經有一句無奈的笑談:“你的數學課是體育老師教的?”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因為體育老師不夠,很多學生“體育課是數學老師教的”。從全國的角度看,體育課師資建設不完善是一個大問題。

全國范圍內體育老師缺多少呢?數據顯示,2009年中小學體育教師約43萬人,缺額約29萬人。2018年全國體育教師55萬人,仍有20萬左右的缺口。教育部相關專家表示,長期以來,體育課並不要求教會學生專項運動技能,甚至連健康知識和基本運動技能都沒有明確要求,體育師資短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近些年推行校園足球等項目后,專項體育老師的匱乏更成為學校體育發展的困擾。

還好,在記者採訪的幾所中小學裡,並不缺少體育教師。南京十校教育集團河北街分校等學校,還從體校聘請了專業足球教練,並招聘了退役女足運動員。讓體育課上得更專業,對孩子養成運動習慣、學會體育技能大有裨益。但就像一位受訪校領導說的那樣:“要想讓體育課教會學生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就需要專業化的教師,而專業化的教師目前確實非常短缺。”

在國家新出台的促進體教融合政策中,提出一項改革舉措:為優秀退役運動員進入校園當體育教師、體育教練打通通道。政策如何落地尚未明確細節,如何聘教練、請老師,目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更需要敢擔當、敢作為。

即便是師資力量不缺,體育老師也面臨著和主課老師“搶時間”的問題。這考驗的是學校、家長等方方面面對體育鍛煉的認識高度。即便像沈陽市第二十中學這樣注重學生體育鍛煉的學校,也需要一些“強制手段”。

沈陽市第二十中學黨委副書記李玉美告訴記者:“考慮到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很長,體育鍛煉時間學校安排得比較合理,日常保証一小時運動量。既有體育課,又有大課間,畢業年級在吃完晚餐之后,還有20分鐘的大課間。”

不過,在高考“指揮棒”之下,學校雖然留出了運動時間,但學生的“執行力”有時存在一定問題。“有的學生寫作業比較慢,別的孩子出去活動了,他們還在教室裡補作業。我們經常派值班老師巡視,督促他們離開教室去活動。通過這些管理,保証學生全員參與體育活動。”李玉美對記者說。

有的學生不愛運動,需要老師把他們“攆”到運動場的情況,南京十校教育集團河北街分校校長高武深有同感。“我們學校體育活動開展得很好,但學生們的體質還是很差。從運動會就能看出來,有些學生協調性差,跑彎道不會拐彎,跑直道自己都能把自己絆倒。”說起這些事,高武有些無奈。

沈陽市第一二六中學體育和衛生主任劉洋表示:“對於體育課留作業的做法,理解的家長不是很多。很多家長還是以課業為重,孩子的體育活動在校內進行還好說,體育課真留作業,有的學生能完成,有的學生不願完成。”

對於體教融合的出路,高武認為還需因地制宜。“開展校園體育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全鋪開。比如說足球,我們學校地方夠大,搞足球沒問題,但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這樣的條件。但是,沒有足球場,可以打羽毛球、乒乓球,讓學生喜歡上運動就好,至於喜歡哪種運動,要根據具體情況。”高武實話實說,“體育課留作業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大面積的運動場地,可以到小區跳繩,也可以在家裡做仰臥起坐,隻要動起來就可以。”

“有的學生、家長,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覺得學習成績是第一位的,這是現實,學習成績確實重要,但鍛煉時間同樣不能犧牲,真犧牲運動時間,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看過一個調查,學生參加一定強度、一定時間的體育運動,會促進體內多巴胺的形成,能讓人興奮,思維活躍,更有成就感。”李玉美對記者說,“高中生學習壓力很大,讓他們進行適量的體育活動,可以減輕學習壓力。學習不只是拼智力,還是拼體力,每天達到一定的運動量,身體素質提高,拼智力行,拼體力更行,才能在高考中立於不敗之地。”

要讓體育老師舒展拳腳,還得去掉鐐銬。課堂上學生有任何傷害事故,體育老師都必須擔責,導致體育課成了“高危”課程。目前我國沒有切實可依的法規性文件,能夠讓體育老師在教學、管理沒有差錯的情況下免於承擔責任,這也是體育教學發展的一個瓶頸。“說實話,校內開展體育鍛煉和比賽,學生小磕小碰在所難免,但不能因噎廢食,學生保險齊全,我們也非常重視教會學生做好防護,同時,經常鍛煉、掌握體育技能,也能有效預防受傷,我們也會做家長的工作,相信能得到家長們的理解。”高武說。

記者走訪的幾所學校,從上到下都對體育教學工作非常重視,這是學生的幸運。“在我國,關於教學模式一直都有爭論,任何模式都有優越性,關鍵是要切實執行。體教融合真正落地,根兒在中下端的執行者。也就是說,宏觀指導有了,中端理論有了,微觀執行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涉及各個中小學校長的考核機制問題,如果始終唯成績論,體教融合的效果就會非常有限。” 沈陽體育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李成梁教授對記者說。

“體教融合是新時代教育領域的重大改革,立足於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旨在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解決的是青少年體質不理想的問題。但實話實說,隱形的瓶頸,是客觀存在的。”接受採訪時,李成梁教授直言。

好在,隨著各項政策的頒布,體育課、體育老師、體育教學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找准道路,突破瓶頸,學校體育狀況將不斷改善,迎來朝氣蓬勃的春天。

鏈接

考試“指揮棒”怎麼用 還須深思

日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頒布,其中要求“強化體育評價”。

《總體方案》中提出,要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有效機制。

同時,有關部門在解讀《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時表示,“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體育要達到跟語文數學外語同分值的水平”“立即啟動體育在高考中計分的研究”。

以考試的“指揮棒”來提升體育等科目在學校、家長、學生心目中的重視水平,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逐年增加體育、美育的分值,甚至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這無疑是對應試“指揮棒”權重的加碼,當如何操作,頗值得深思。(記者黃岩)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