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艱苦奮斗,挺起民族脊梁

人民日報記者 方 圓 辛 陽 胡婧怡

2020年09月15日06: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十四年艱苦奮斗,挺起民族脊梁(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主干道一曼街上車水馬龍,一幢典型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建筑坐落於此,乳白色樓體正面矗立著6根雄偉的科林斯廊柱,這裡便是東北烈士紀念館。

  “紀念館建成於1948年,原本是偽滿洲國哈爾濱警察廳舊址。這條街原名‘石山街’,1946年為了紀念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而更名‘一曼街’。”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介紹,“為了更好展示東北抗聯的歷史,我們在2015年8月1日向公眾開放了新展館——東北抗聯博物館。”

  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和領導的抗日武裝部隊,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寇投降,東北抗日聯軍孤懸敵后,輾轉於白山黑水之間,在極其殘酷的斗爭環境中、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與優勢裝備之敵周旋苦斗,進行了長達14年的不屈不撓的斗爭,開辟了全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的抗日戰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聯將士不怕犧牲,頑強戰斗,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東北烈士紀念館內,參觀者絡繹不絕。人們在烈士遺物前駐足良久,看到趙一曼英勇就義前寫給兒子寧兒的一封絕筆信,不少人紅了眼眶。

  “這幾年參觀者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大家對於細節和故事更加關注,因此在搜集和展示烈士遺物、挖掘他們背后的故事上下了很大功夫,讓烈士的形象更加飽滿,讓參觀者感受更深。”劉強敏說。

  “大型步入式場景復原的,就是東北抗聯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的李兆麟帶領戰士們西征的場景。西征出發時已是隆冬,厚厚的積雪覆蓋了整個小興安嶺,戰士們白天要在沒腰身的大雪中行軍,夜晚要在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山林中露營。在艱苦的條件下,抗聯部隊在1938年12月末到達了小興安嶺西部的海倫地區,勝利完成了西征任務,為開辟新的游擊區奠定了基礎。”在東北抗聯博物館第三部分“民族脊梁,抗聯浴血苦斗”,講解員唐捷講述的故事令參觀者十分動容。

  14年艱苦奮斗,挺起民族脊梁。

  在遼寧本溪縣紅通溝林場長白山余脈密林中,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張鵬一指著一條新辟的小路說:“這條路是護林員張師傅新‘打’出來的,往前走,就是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二次西征會議遺址和密林營地了。”

  順著小徑蜿蜒而上,10多分鐘便來到第二次西征會議遺址,一方新的紀念碑矗立在此。“當時,就是在這株大梨樹下,楊靖宇將軍主持召開會議。后面,就是抗聯的密林營地了。”張鵬一介紹。

  張鵬一介紹說,密營一般選擇建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高山上,靠近水源且較為隱蔽,營房多為石砌牆基搭木披草構成,室內火炕佔主要面積,少可宿兩三人,多可宿10多人。內設鍋灶,煙道延伸較長,便於消煙,為避免被敵人發現,一般白天不點火做飯。密營還建有倉庫,能儲藏糧食油鹽和菜類等基本生活用品,還可儲藏槍械彈藥。

  位於本溪縣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陳列著當年抗聯將士穿的靰鞡鞋以及吃的野菜、榆樹皮等模型。

  從事東北抗聯史研究工作已有10年的東北烈士紀念館編輯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贠佔軍說:“東北抗聯精神是用烈士的生命和鮮血凝結而成的,這份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奮發作為,教育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我們從去年就開始做詳細策劃,線上線下結合開展主題活動,例如圍繞東北抗聯、中共滿洲省委機構舊址,抗聯重要人物的故居、舊居、活動地等遺跡,推出專題片進行線上互動展映,同時還有針對少年群體推出的紅色動漫《抗聯密營知多少》。”劉強敏說。

  本溪縣則圍繞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等資源,精心策劃現場教學,整合規劃4條“重走抗聯路”路線,建立抗聯史實教育培訓和服務體系。“已經找出不少當年抗聯的密林營地。一方面,我們把這些遺跡保護起來﹔另一方面,從2016年起,我們把抗聯遺址遺跡和展館整合起來,傳承抗聯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全力打造‘重走抗聯路’項目。”張鵬一說。

  (李梅參與採寫)

(責編:王斯文、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