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背街小巷變靚 百姓心裡亮堂

2020年09月01日07:07  來源:沈陽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背街小巷變靚 百姓心裡亮堂

  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李浩攝

  背街小巷是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也是城市的“裡子”,在高樓林立的背后,記載著城市的歷史,也承載著市民家門口的幸福。

  近幾年,沈陽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力度,提升環境質量,為褪色的小街巷著色,提升居民幸福指數,背街小巷變靚,百姓的心情也亮堂起來。

  無名小路有了城市干道“范兒”

  8月31日下午,記者來到大東區凱翔二街旁的一處無名路。住在附近的居民趙凱來告訴記者,這條路雖然是小路,但因為連接大東三校,平時有不少來往的車輛。“沒修之前,路況非常差,我們出行非常不便。”趙凱來說。

  今年,沈陽啟動百余條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這條小路被列入“整形”名單,從行車道的基礎硬件,到邊石、隔離護欄的人性化硬件一應俱全,讓它也有了城市干道“范兒”,不僅居民滿意,社區環境管理也進入“自覺時代”。

  “這次改造,施工方接受了我們居民的很多意見,修完之后大家非常滿意。”大東區長安街道長安社區黨委副書記劉鳳艷告訴記者,以前小路沒被整修時,大伙都不太重視環境衛生,“現在好了,道路修好,大家也都自覺去維護,小路的環境質量提升很快。”

  整治范圍延伸到居民樓下

  事實上,不僅是改造道路硬件,背街小巷環境質量也一直備受市委、市政府關注。今年以來,沈陽對全市背街小巷進行全方位改造,拆違、垃圾清運、路面改造、建筑立面改造等多管齊下,多年頑疾徹底根治,環境短板迅速補齊。

  作為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裡”和收納了市政管網的市民家門口路,針對性的縫縫補補容易影響環境美感,隻顧“面子”不顧“裡子”的改造又容易顧此失彼,影響市民生活。因此,從今年開始,沈陽在背街小巷綜合整治中開啟全覆蓋模式,由表及裡,由內而外,整治范圍直接延伸到居民樓下。

  注入文化基因 打造特色文化街區

  市城鄉建設局城建處工程師邢景明告訴記者,今年沈陽出台了《背街小巷綜合整治設計管理導則》,明確提出在對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綠化帶、人行道進行改造的同時,也要對沿街住戶的台階還有外牆行了改造,做到不留死角。據了解,沈陽在今年背街小巷整治中還注入文化基因,打造不同風格特色文化街區。同時,還通過人性化手段,為沿街商鋪提供便利,為小巷經濟發展在空間領域拓容。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於海

  鏈 接

  探索背街小巷 共建 共治 共享模式

  截至目前,沈陽的背街小巷整治任務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據悉,接下來沈陽將積極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以智慧城管平台為依托,沈陽城管部門不斷推進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市場化的環衛掃保正逐步向盲區覆蓋,掃保標准對標城市主干道,開啟“路長制+志願者”模式,小街巷環境衛生與民生保障逐步“雙贏”……“共建、共治、共享”的背街小巷管理模式正在探素中逐步形成。

(責編:王斯文、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