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海州露天礦,垂直深度350米,坑底曾經什麼樣?看到的是正冒的青煙,聞到的是嗆人的味道,感覺到的是地下的炙熱。
在這樣的環境下種樹,豈非天方夜譚?
如今從坑底向上望去,昔日寸草不生的南幫,已經一片蔥郁,飛離的鳥兒重新歸來在此安巢。
這樣的滄桑巨變,在阜新市並不鮮見:消失百年的皇家牧場盛景再現,廢棄礦坑變身激情賽道,工業固廢煤矸石成為循環經濟寶貴資源。
面對礦山生態修復這一世界性難題,阜新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思想解放為先導,秉承綠色高質量發展理念,一手抓地質環境和土地功能恢復,一手抓生態環境和城市功能修復,變廢為寶,用堅韌實干改天換地。
百裡礦區舊貌換新顏
打開阜新城區圖,東南角有一片空白,這就是海州露天礦。來到坑底,記者發現這裡的石頭都是鏽紅色的,稍一用力就能掰開。由福新告訴記者:“石頭經年累月地自燃,早都酥了。”
2005年閉坑后,遼寧海州露天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不再採煤,轉型成為一家環保企業,由福新也從礦工變為生態治理工程師。
在國家、省有關部門關心和支持下,阜新市以壯士斷腕之決心,在百裡礦區擺下戰場,舉全市之力,實施一系列大手筆生態治理工程。
削坡、平盤、注漿滅火、生態恢復……
去年啟動的海州露天煤礦及周邊基礎調查,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望聞問切”。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專家組與阜新市一道編制《海州露天礦及周邊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總體思路》,以用促治、以用促轉,打造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升級版、綠色礦山示范區、國家大宗固廢利用基地和預留生態空間四大功能區域。
由福新說,海州露天礦還有7.19平方公裡尚未治理。“我干不完,還有下一代,一定能把它治理好。”一家幾代人都是礦工的由福新言語鏗鏘。
彰武草原成“網紅”打卡地
8月9日,沈陽市民王宏一家來到彰武草原。登上歐李山景觀平台放眼望去,西舊府湖波光瀲灩,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點綴著灌木和鬆林,遠處還有綠油油的燕麥、稻田……夏日的彰武草原,是一幅由藍天白雲、花海綠浪、湖光山色織就的錦緞畫。王宏感嘆:“真沒想到,離沈陽不到100公裡,能看到如此壯美的景色。”
兩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彰武縣北部鄉鎮地處“八百裡瀚海”科爾沁沙地南緣,飽受風沙侵害。農民在貧瘠的沙坨子上廣種薄收,不光日子過得緊巴巴,還加劇了土地沙化速度。
后新秋鎮敖戶起村位於西舊府湖畔,村民張慶喜感慨地說:“沙坨子的地力太差,種庄稼十年九不收。”
綠一片青山,富一方百姓,需要創新思維,找到生態與產業相融互促的契合點。2018年8月,彰武縣深入實施彰武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建設,打造遼寧西北部林草疊加的綠色屏障。
在沙坨子上種樹尚且難活,種草豈不難上加難?不種庄稼改種草,農民能轉過這個彎嗎?彰武縣以思想解放為引領,以苦干實干促攻堅,把一個個問號拉直。
短短兩年,示范區植被蓋度由治理前不足20%提高到70%以上,原本裸露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初步固定,風蝕點大幅減少。
讓百姓看到生態變化、得到生態實惠,是草原建設的初心。
生態得到恢復后,彰武依托草原生態工程大力發展草原畜牧業、沙生作物高效種植業、草原旅游業,深刻改變了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產業結構以堅定而迅速的方式深刻調整。
張慶喜在自家庭院栽了不少果樹,果子一成熟,就被游客搶購一空。他樂呵呵地說:“過去我們隻會種地,現在草原美了,游客多了,收入增長一大截兒,咱的飯碗端得穩穩的。”
廢棄礦坑變身激情賽道
1898年,彰武地區“招墾出荒”,繁茂草場逐漸退化,成為遼寧的“沙窩子”。百余年后,經過不懈努力,草原生態恢復建設使這裡再現皇家牧場水草豐美的盛景。
1897年,新邱首開阜新煤田開採先河。百余年后,在新邱露天礦廢棄礦坑內,運煤作業路被改建成激情賽道。
由沙變草,由黑變綠,百年夙願,今朝夢圓。
在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寸草難生的大坑、噴煙冒火的矸石山、裂縫叢生的沉陷區不見了,眼前是一派繁忙的建設場面。利用廢棄礦坑建設賽道的金點子讓這裡成為“網紅”打卡地。
7月25日至27日,中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揭幕戰在此揮旗開賽。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瑩說:“為確保賽事圓滿成功,建設者晚上打開探照燈,挑燈夜戰。”
退休礦工石福財回憶:“這個坑過去叫‘小東露天’。到了晚上,燈火通明。我們那時候也在比賽,比的是生產。”
斗轉星移,礦工嘹亮的勞動號子已經遠去,賽車引擎的轟鳴聲久久回蕩……在賽事的帶動下,文化、商業、旅游等融合互促,百年獨立工礦區開啟華麗的轉身。
修一條賽道、建一座城、綠一片礦區、富一方百姓。阜新市不斷解放思想,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新路徑。
與賽道城建設同步進行的,是災害防治、水土環境污染修復等系列治理工程,煤矸石綜合開發利用也在有序推進,80%的煤矸石轉化為燒結磚原料,其余20%廢棄料用於賽道建設,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風光”產業風光無限
在思想解放的強力牽動下,生態治理既有“宏大敘事”,也有“微觀表達”。
如果說碩大礦坑與發電廠高聳的冷卻塔,是昔日“煤電之城”的象征,那麼今日城市廣場上一排排太陽能路燈,遠處高山之巔轉個不停的風車,則建構起“新能源之城”的鮮明標志。
站在歐裡山景觀平台遠望,山坡上的架架風車舞動槳葉,為彰武草原平添律動之美。
阜新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遼河平原過渡帶,是風、光資源的寶地。今年以來,以高端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能源項目紛至沓來,在阜新形成“追風逐日”的建設高潮。
遠景能源風電場及風機制造基地項目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簽約落地,智能風機總裝車間、雲計算辦公中心瞄准行業前沿,達產后年產值達50億元。
沒有無用的垃圾,隻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廢棄礦山、採煤沉陷區、矸石山等成為新能源的新陣地。海州露天礦排土場正在建設光伏復合發電示范基地,這裡將成為清潔能源集散地。
2001年,阜新市轉型大幕開啟。也是在這一年,全市第一個測風塔豎起。以此為起點,新能源伴隨轉型振興腳步,成長為四個優勢產業之一。阜新這座曾在中國煤炭能源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城市,將新能源納入綠色高質量發展版圖,全力打造全國新型能源應用示范市,為城市增添一張國家級“名片”。